24 愚公移山
素养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学习逻辑思维严密、论辩铺排有力的方法。(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把握愚公的形象。(语言运用)
3.在理解故事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品味本文深刻而丰富的寓意,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本文对比、讽刺、烘托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寓意,辩证看待寓言的现代争议(如合理性、超现实结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性,提高认知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任务】今天我们要拍摄《愚公移山》微电影,邀请大家来担任编剧,感受愚公这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讨论】说一说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准备
(一)勾连旧知,重温寓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问】寓言是什么?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是这样解释的。 【展示】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提问】我们已学过的寓言有《杞人忧天》(《列子》)、《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回顾一下它们的共同点。 【回答】三篇寓言均用假托的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
(二)读通读懂,纠错明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与停顿。(参见课件PPT) 2.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培养语感。 3.疏通文意。分小组,合作完成内容翻译。注意关键实词和翻译的准确性。 【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详见课件PPT) 4.找一名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小组成员帮他找出不合文意之处,并改正。(教师进一步指导、纠正。) 【回答】1.积累重要字词。 2.熟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语速等,在教材上做标注)。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注意关键实词和虚词。 4.复述课文,小组其他同学纠正不足。
新知探究
任务一:镜头设计 聚焦“愚”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阅读课文:这部微电影可以拍摄哪些镜头?试着用四字短语为它们命名。 【点拨】要选取有画面感、故事性强、有意义的文段;从场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两方面进行设计,以突出人物形象。 【范例】镜头之“聚室而谋” 所选文字: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描述场景:巍峨的高山脚下,茅草屋内,愚公一家围坐在一起,烛火映照着他们兴奋的脸庞。 描绘人物:妻子满脸愁容,眉头紧蹙,似有解不开的心结(担忧与关切的语气):“老伴啊,你都快90岁了,哪里吃得消这么折腾啊!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要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们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回答】“望山兴叹”“聚室而谋”“众人移山”“小儿助力”“二老论辩”“二子移山” 【展示】各小组分享 镜头之“二老论辩”(课文第3段) 描述场景:某天,愚公肩挑沉重的山石,途中偶遇智叟。 描绘人物:智叟双手叉腰,傲慢地斜视愚公,嘴角挤出一丝鄙夷的笑意,心想:这愚老头竟然蠢到妄想移走两座大山,简直是痴人说梦!且看我来教训他。(挖苦与嘲讽的语气)“愚老头,你真是愚蠢至极啊!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只剩下可怜的一点力气,连山上一棵草都动不了,还能动得了土石?哈哈……”愚公一声长叹(自信平和的语气):“你真是个老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他的儿子,子子孙孙代代繁衍、无穷无尽。但是山又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被驳得哑口无言。(愚公反驳的时候,在运用顶真手法的上下句交接处需连读,读出气势感,“又”重读,“焉”“也”拖音,两个“而”重读、停顿,“何苦而不平”读出反问句上扬的语调。)
任务二:人物设计 品读“愚”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课文中“二老论辩”这一幕极具戏剧性,朗读文中智叟、愚公的妻子对移山之事的质疑语句,比较体会二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引导】①智叟开口即言“甚矣,汝之不惠”。 ②愚公的妻子“献疑”,智叟“笑而止之”。 ③比较“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④比较愚公妻子的“如太行、王屋何”与智叟的“其如土石何”。 2.细读课文,找出智叟质疑的依据,分析愚公是如何让智叟哑口无言的。 【引导】抓住文中具体展现移山之难的关键语句,注意句子结构。 【点拨】愚公反驳时运用顶真的手法,即上下句交接点使用相同的字如“固”“孙”“子”,气势十足,强调了人力无穷、繁衍不息,又与“山不加增”对照,强调人定胜天,有理有据。 3.按照字面意“愚公”指愚笨的老者,“智叟”指聪明的老头儿。文中的“愚公”“智叟”是怎样的人?分析二人的取名有何深意? 【回答】 1.二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与目的均不同。 ①倒装句强调愚公之愚蠢,表现了智叟对愚公的鄙夷。 ②可以看出,愚公的妻子是有疑而问,智叟则是嘲笑阻遏,二人态度截然不同。 ③“君”是妻子对愚公的敬称,而“山之一毛”是智叟用夸张来强调愚公年迈无能,充满 奚落与挖苦。 ④愚公的妻子是善意提醒移山会遇到的困难,是真正关心移山一事;“其”,加强反问语气,智叟强调愚公不自量力,质疑中充满鄙夷。 2.智叟质疑的事实依据是:①“方七百里,高万仞”可见山高大绵延;②“子孙荷担者三夫”可见人力单薄;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见工具简陋;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见路途遥远。 3.文中愚公是目光长远、大智若愚、意在造福子孙后代的智者;智叟是鼠目寸光、自作聪明、知难而退的平庸者。作者用反语取名,使寓言颇具讽刺意味。且“愚”与“智”相对,突出了愚公的智者形象,也凸显了只有放眼未来、敢想敢做、坚毅执着才是真正的智者这一寓意。
任务三:主旨设计 剖析“愚”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本文运用了哪些写法来突出寓意?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方七百里,高万仞” (2)“惧其不已”“帝感其诚”中的“惧”与“感” (3)“跳往助之” (4)“方七百里,高万仞”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 2.最终山并非是愚公移走的,而是天帝被感动命人移走的,这是否会有损愚公的形象呢?为什么? 3.囿于历史的局限性,愚公也有一定的不足,如“子子孙孙无穷匮”的血缘延续逻辑,以家族世代劳力投入对抗地质障碍,似乎有失效益。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呢?说说你的看法。 【回答】 1.(1)环境烘托。写出了山的高大绵延,为下文愚公决心铲除二山蓄势,烘托出愚公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形象。 (2)侧面描写。通过写操蛇之神因愚公移山而惧怕和天帝因愚公移山而感动,侧面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坚定,凸显了只要胸怀大志、坚毅执着便终将创造奇迹的寓意。 (3)正面衬托。写邻家小男孩不顾身弱力微,欣然助力移山,暗示移山之行深得人心,从而突出了故事寓意。 (4)对比,将山的高大绵延与工具的简陋进行对比,突出移山的困难、艰辛和愚公的非凡智慧、毅力与决心;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凸显愚公目光长远、信心十足的智者形象。 2.不会。结尾写山神“惧”与天帝“感”,运用的是侧面描写,是为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毅力之大,突出表达了要胸怀大志、敢想敢做,便终将战胜一切的寓意,同时也为本文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体现了古人征服与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3.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会有我国的辉煌成就?哪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于国家而言,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于个人而言,我们在求学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更需要充分发扬愚公精神,排除万难,方能有所成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目的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漫漫人生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记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愚公——目标远大、迎难而上——不愚
智叟——鼠目寸光、知难而退——不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部分知识点解读不深,课堂节奏不够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