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素养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正确理解、熟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等名句。(语言运用)
2.抓住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词内容,学习诗词常用的抒情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思维能力)
3.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审美创造)
4.品析诗词佳句,理解诗词寄予的思想感情,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词意象,学习诗词常用抒情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根据时代背景解析意境深层意蕴,理解情景交融中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当我们踏入古诗的瑰丽世界,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牵引,那些古人的情感、思想、意境与语言,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我们内心的夜空。今天,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美妙的古诗之旅,深入品味五首精选的佳作。在这里,我们将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他们的智慧与才华。相信这场诗词之旅,定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饮酒》(其五)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走近作者(参见课件PPT) 2.诗歌的创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3.关于古体诗(参见课件PPT) 【诵读】听诗的范读,注意节奏和读音,然后自主朗读。 【交流】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信息。 【朗读】注意节奏,读准字音。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习任务二:研读诗句,解说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请结合诗文的注释,尝试自译全诗。 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资料】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他看到的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浊,当时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3.“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回答】1.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3.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课堂小结
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我们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读诗句、品味“东篱”“南山”“飞鸟”等诗歌意象,体会到了诗人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这首诗像一杯陈酿,初读时是“悠然”的淡,细品后是“真意”的醇。我们可以带着课堂上的感悟,反复诵读,让这首诗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
板书设计
《春 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走近作者(参见课件PPT) 2.诗歌的创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3.关于近体诗(参见课件PPT) 【诵读】听读诗歌,把握节奏与读音,然后自主朗读。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习任务二:品味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呢? 【拓展】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什么?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1.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2.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 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烽火指的是战争。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5.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思想感情。“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课堂小结
在《春望》中,我们通过赏析对仗工整的句式、移情于物的手法,解读“残破山河”“溅泪之花”“惊心之鸟”等意象,体会到了战乱中家国破碎的沉痛忧思。诗歌的苦难书写既是对盛唐陨落的哀悼,亦是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创伤交织的深刻叩问。愿大家从中学习,铭记历史创伤,在和平年代关怀战火中的生命,传递跨越时空的悲悯情怀。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走近作者(参见课件PPT) 2.关于本诗“雁门太守行”(参见课件PPT) 【诵读】1.听诗歌范读,然后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2.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关于诗人的“雅号”,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任意说几个即可) 【朗读】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敌军攻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学习任务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诗句赏析脚手架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炼字角度、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人的感官等。 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渲染、双关、铺垫、联想想象、象征、用典、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回答】1.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课堂小结
研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人以浓墨重彩的渲染手法、短促铿锵的句式节奏,为冰冷的历史战场涂抹上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通过解读诗句,体会到了边塞征战的惨烈悲壮。诗人对牺牲的书写既是对英雄主义的血色礼赞,亦是对战争本质的冷峻反思。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赤 壁》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走近作者(参见课件PPT) 【提问】听诗歌范读,然后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并尝试解读诗歌内容。 【拓展】关于诗人之间的组合称呼,你还知道更多的吗?(任意回答几个即可) 【回答】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铁戟还没有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的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1.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诗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两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这显示出十足的豪气与自信。 3.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那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课堂小结
诗人以“一戟一东风”为钥,开启历史的哲思之门。我们通过赏析咏史怀古的笔法、假设性推问句式,解读“折戟”“铜雀”等历史意象,体会到了历史偶然性对文明进程的颠覆力量。诗歌的史观重构既是对成王败寇叙事的解构,亦是对命运无常的哲学叩问。
板书设计
《渔家傲》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走近作者(参见课件PPT) 2.诗歌的创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3.关于“词”这种文体(参见课件PPT) 【诵读】听朗诵,之后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自主尝试解读词的内容。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拓展】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作家,还有哪些?课外自主搜集相关信息。 【交流】大意: 如波涛翻滚的云与天相接,蒙蒙晨雾笼罩着,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传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归宿在何处。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慨叹日暮已晚。学作诗,空有让人惊叹的妙句。(我要)像大鹏鸟那样在九万里高空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送到三山去!
学习任务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分析词句。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回答】 1.句意解答: (1)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这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 (3)“路长”“日暮”写出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课堂小结
词人以雄奇想象突破传统婉约词风,展现豪情与超逸。我们通过赏析虚实相生的浪漫手法、豪放跌宕的句式,解读“星河”“鹏风”“蓬舟”“三山”等奇幻意象,充分感受到了词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脱渴望和对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词人对精神自由的炽热追寻,亦是对现实困顿的诗意反抗。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由于拓展补充得不够,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