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18: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 什么是环境
1.如何理解环境的概念?
提示:(1)自然环境,(2)中心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3)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2.填表分析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3.是否天然环境不受人类影响?
提示:不是。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读图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提示: ①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2)说出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提示:①②④③
(3)试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提示: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2.结合教材P3案例“周口店这一方水土”,说明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提示: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3)进入21世纪,周口店人类与环境关系又是怎样的?
提示: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河流,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4)根据周口店这个案例,说明人类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环境。
提示: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善待周围的环境,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1.分析某种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人工环境的方法
(1)先明确环境的概念,理解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即明确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2)明确人类环境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3)看此事物或现象是否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环境的一部分。【典例】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外圆代表___________,内圆代表___________。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输出___________,箭头C表示人类的__________,箭头D表示__________。
(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箭头___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___表示。【思路点拨】(1)图名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环境的范围比人类社会的范围要大,所以得出外圆为环境,内圆为人类社会。(2)A、B箭头是同向的,C、D箭头是反向的,联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A表示的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与能量,B则表示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C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D则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规范解答】(1)环境 人类社会
(2)生产 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3)A B D C 【变式备选】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哪些因素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的,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地表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第(3)题,在《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中讲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的内容。主观原因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中心南移,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第(4)题,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增长加速了对资源的索取速度,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多。 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
A.城市 B.地球 C.人类 D.人文环境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都市合肥 B.水稻农田
C.安徽黄山 D.巢湖月色【解析】1选C,2选D。第1题,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这里所说的环境是生活中的人们的环境,因此其中心事物是人类。第2题,天然环境的特征是自然性,表现为人类活动没有改造或影响它。都市合肥、水稻农田是人类长期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安徽黄山已是我国著名旅游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也属于人工环境;月色是人类活动难以改造的,属于天然环境。3.以下反映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的发生
【解析】选B。 A、D均是由于人类排放过多废气、废水而导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等问题;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提出把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据此回答4、5题。
4.“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5.后奥运会时期,北京市计划建设高效合理的城市森林体系,2010年前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增加人均绿地的是( )
A.善待树木,防止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解析】4选B,5选D。第4题,“环境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5题,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是“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增加人均绿地”。善待树木,只能防止林木覆盖率减少,河北、内蒙古防护林建设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只会增加这些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而不会使北京的林木覆盖率增加。 人类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通过消费活动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问题,下列问题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
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
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7.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肥沃的水稻土,建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6选C,7选B。第6题,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这与人类自身生产造成人口剧增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不同。第7题,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8.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进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
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解析】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答案:(1)D
(2)原始社会与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