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2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 )
A对立的关系         B.统一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始终是协调关系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4.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的是( )
A原始森林  B.城市聚落   C.极地苔原   D.荒漠流沙
5.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是相对周围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指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物质
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
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
6.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 )
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7.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8.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的从环境中获取
能量和物质
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9.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素质太低        D.森林破坏严重
10.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20世纪末摆脱了环境的束缚
 B.21世纪的人们,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着自身的生存环境
 C.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D.自然环境本来是均衡的,人类诞生后失去了原有的均衡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人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12.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 )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北京市计划在五、六年内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回答13~15题。
13.“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14.在2007年以前,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15.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首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使用清洁燃料
16.2001年12月15日,在联合国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深圳市一举夺得一百万人日以仁城市第一名的桂冠。深圳人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服从规划、规划服从环保,现已由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深圳,这表明(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的
B.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后保护环境
C.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密切相关的
D.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下图表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7~19题。
17. 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1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20.读“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日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二、综合题
21.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 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2)图中①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人物质和能量;图中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图中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__。
(4)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
2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范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 l )人类系统通过社会—经济系统提供__________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___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产生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______和_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系统。
(5)图中“状态”指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压力” 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据此将下列内容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①工厂 ②水污染③某些物种消失 ④某地发病率上升 ⑤使用清洁能源 ⑥工人
(6)图中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C 3.D 4.B 5.A 6.C 7.C 8.D 9.B 10.C 11.D 12.D 13.B 14.D 15.D 16.C 17.B 18.D 19.A 20.B
 21. (1)人类天然人工 (2)生产消费 (3)大 (4)对立统一
22.(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3.(1)物品和服务 (2)劳动 (3)大气 水 土壤 影响 影响 (4)资源 能源 环境 人类 (5)自上而下填:人类系统为:①⑥ 环境系统为:②③ 响应为④ 反馈为⑤ (6)污染 压力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