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后巩固·提能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因过度砍伐造成的荒山秃岭
B.因气候严寒而形成的冰天雪地
C.喜马拉雅山
D.极地苔原
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2010年10月,匈牙利毒废水泄漏事件余波未了,我们的河南省也出现了铬废渣污染事件,52万吨工矿企业的残留物,分别堆放在新乡、开封等六处,悄悄侵蚀着土地和地下水……当地人们健康受到极大威胁。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事件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
A.人类要发展就必然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B.人类应服从环境
C.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D.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4.针对上述事件,发展经济的正确做法是( )
A.严禁重工业的发展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D.治病救人,健全法治
5.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6.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或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地球上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7.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各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B、C、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中。
①滥采滥用石油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8.(案例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最近,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发展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我国20%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掠夺性经营,广种薄收,重用轻养等,我国耕地存在严重问题。
——摘自《中国土地》
材料二 2010年2月24日,环洞庭湖周围地区又有7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的审批。近年来,随着生态退耕的影响,湖南省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结合材料一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如何?
(3)近年来,洞庭湖周围地区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4)针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耕地资源?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因过度砍伐造成的荒山秃岭属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工环境。
2.【解析】选C。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较大,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境。
3、4.【解析】3选D,4选C。第3题,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通过改造环境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作用。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第4题,可持续发展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治病救人,健全法治,和题干要求不符。
5.【解析】选D。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
6.【解析】选C。环境是全人类的环境,有些环境问题不止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7.【解析】本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并且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和人口子系统。环境系统由各环境要素以及各环境要素影响下的生态系统组成,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答案:(1)环境系统作用于人类系统 人类系统作用于环境系统
(2)A.②③ B.①④ C.⑥ D.⑤⑦⑧
独具【规律方法】人类与环境关系图的判读方法
要从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类占据环境空间的一部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如果人类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良性的反作用;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8.【解析】第(1)题,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耕地;生态退耕(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我国宜农荒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第(2)题,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第(3)题,根据材料二可知湖南省耕地的减少是因为广泛的退耕还湖。湖泊属于湿地,根据湿地的作用解答该题。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等导致耕地减少。
(2)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生态退耕反映了人类开始反思人与环境的关系,谋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减少 退耕还湖 防洪、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
(4)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注意培肥等,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地退化;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工矿建设中的、生态退化区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提高粮食单产。积极稳妥开发宜农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