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环境的概念
1、6
2
3
人类与环境
7
4
5、8
一、选择题
2011年深圳不仅成功的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还以“花园城市”的姿态,实现“绿色大运” 的目标。据此回答1~3题。
1.“花园城市”中“花园”重在强调
(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在2011年以前,深圳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9.9%,而目前达到53.7%。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大运”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深圳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解析 第1题,“花园”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绿色大运”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深圳的大气环境。
答案 1.B 2.D 3.D
4.洞庭湖区近20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面面积减少30%,1998年长江洪灾与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的
B.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C.人类对环境具有改造作用,环境不能反作用于人类
D.如果人类活动不合理,也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答案 B
5.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解析 由于城市中寸土寸金,绿化面积少,再加上能源消耗量大,热量排放多,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城市中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通过热量交换,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并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答案 B
二、综合题
6.读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________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
(3)下列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
A.只能接纳少数污染物质,对预防城市环境污染作用不大
B.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C.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太少或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功能
低下
D.人工绿地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题,由示意图可知,空气、水、土壤等应为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根据三者的食物链关系可确定,B 为植物,C 为微生物,D为动物。第(2)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第(3)题,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其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会使其调节功能下降。
答案 (1)非生物要素 植物 微生物 动物
(2)生物群落 物质 能量 生态系统
(3)BC
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涉及历史学科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第(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为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此题可以用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第(4)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1)(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8.中新网兰州2012年3月14日电 兰州发布大风蓝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河西有5~6级西北风,阵风7级,局部地区有沙尘。造成甘肃、嘉峪关、酒泉、敦煌市、玉门等地有沙尘暴出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沙尘暴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2)引起沙尘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针对上述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的影响、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沙尘暴的影响可从身体健康、交通、生产生活环境、室外作业等方面考虑。沙尘暴产生的自然原因与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的气候有关,人为原因是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的破坏,地表土壤裸露,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采取的措施可从减少植被的破坏、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交通、室外作业等。
(2)自然原因: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
(3)合理放牧,定期轮牧,种植人工牧草、退耕还林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