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2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
A.地球          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C.人类 D.生物圈
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  )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工环境 ④生物环境 ⑤太阳系 ⑥银河系
A.①②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⑥
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解析:此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第1题,地球的环境是宇宙中地球之外并与地球相关的事物,如太阳系、银河系等;生物的环境是由各种无机物质、能量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梯田不属于自然环境。
答案:1.C 2.B 3.B
4.(2012·南京高二检测)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  )
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解析:选C。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是自然原因形成的,B、D两项属于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修建的工程。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不合理而使环境遭到破坏形成的环境。
   (2012·石家庄高二测试)下图中四组箭头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过失行为的哪个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过程。第6题,赤潮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排放大量含磷、氮的废水导致的。
答案:5.C 6.D
7.《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描述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的情况,研究者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不加限制地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产量________。
(2)人口过度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产值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3)人口剧增和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从而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大约在1970年之前,人口、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污染都是同时增长的,之后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自然资源呈下降趋势,而污染呈加剧趋势。
答案:(1)减少 (2)灾难性下降 (3)减产 提高
(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一、选择题
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解析:选C。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较大的、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境。
2.(2012·高新一中期中)下列不属于天然环境是(  )
A.南极大陆
B.极地苔原
C.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
D.因气候严寒而形成的冰天雪地
解析:选C。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荒漠流沙属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工环境。
3.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是(  )
A.原始的热带雨林     B.城市聚落
C.极地苔原地区 D.海洋生态系统
解析:选B。A、C、D均为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而独立存在。而城市聚落是一种人工环境,人类只有不断向其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废弃物,才能维持系统的平衡。
(2012·广东执信中学高二检测)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4~5题。
4.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5.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4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5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答案:4.C 5.A
6.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促进两者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  )
A.使人类更好地征服自然
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
D.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选D。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是为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7.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选C。A、B、D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协调发展。
二、综合题
8.
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经常看到: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动物 ⑩植物 楼房 油井等地理事物,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属于人工环境?
解析: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天然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答案:上:自左→右:①⑤⑥⑦⑨⑩可以互换
下:自左→右:②③④⑧可以互换
9.(2012·福州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约50千米处。50万年前,北京猿人在此定居,男人们持木棍追逐鹿群,女人们带着孩子采集草籽、嫩叶、果实、捡拾柴火。祖先们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双手、大脑变发达的基因和青山绿水依旧的环境。
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的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应是北京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北部是花岗岩为基底的丘陵地带,由于植被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至今已是严重沙化的劣地和不毛的石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相继建起了石油化工厂、小水泥厂、小煤窑,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周口河变成了污水河。看到今天的穷山恶水,回忆当年的青山绿水,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延续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周口店环境问题引起各方媒体、北京市政府、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2002年以来周口店地区开展了“共建周口店,关爱北京人”系列活动,计划把周口店遗址建成具有良好保护条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古人类遗址公园。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地区经济发展走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古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现在周口店人们逐步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1)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只顾短期利益
(3)先污染,后治理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10.读下图,回答问题。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_______。
(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3)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
(4)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的。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图显示可知,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自然环境一方面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以及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答案:(1)反馈作用
(2)生存空间 物质、能量
(3)生产 生活 代谢产物(废弃物)
(4)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