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07: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标题知识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什么是环境
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列表比较法
人类与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举例分析法
?课前演练
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2)类型: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课堂探究
1.环境的概念。
(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环境的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下表:
类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良性
恶性
区别
人 类
的 影
响 程

影响较轻微,仍保留 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实例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联系
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天然环境;部分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在景观上具有相似性,如原生荒漠和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
?对点演练
1.下列关于对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D)
A.人类环境即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即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C.人类环境即人类周围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人类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
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包括自然(天然)环境和人工(社会)环境。

?课前演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最初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课堂探究
1.图示法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
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
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正面和负面);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
互相协调日益紧张 互相协调
(人类社会初期) (农业文明以来)   (最终发展趋势)
3.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时期
环境状况
人地关系
原因
采猎
文明
青山绿水,环境宜人
人地低水
平协调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农业
文明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泛滥频繁
人地矛盾
日益紧张
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工业
文明
环境污
染严重
人地矛
盾尖锐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生产加大了对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
?对点演练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决定环境的发展变化
D.人类应服从环境的自身规律
解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教材P2 图1-1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教材P3 案例 1 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
3.教材P3 思考提示
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思考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思考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D)
A.停止社会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人类必须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这样人类才能和环境和谐相处。
2.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B)
①大漠盐湖 ②农田 ③工厂 ④极地苔原 ⑤岩石 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因此,选B项。
3.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C)
A.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
C.生物环境 D.生物圈
解析: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二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协调的时期是(A)
A.50万年前 B.3000年前
C.20世纪初 D.20世纪70年代
解析:50万年前属于釆猎文明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微弱,人类处于完全依赖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协调,但属于低水平协调。
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
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
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
解析: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
6.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5)题。
(1)人口子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______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与之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______,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______。
(4)人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______子系统。
(5)____ __国家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承担更多责任,因为占世界1/5的发达国家耗资和______量占全球的3/5。
答案:(1)劳动 (2)物品和服务 (3)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影响 影响 (4)物质 能量 环境 人类 (5)发达 排污
1.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D)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而我们的生态工程也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的。所以选D。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B)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4.2004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协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D)
A.火山、地震B.大气污染
C.水体污染 D.海平面上升
5.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A)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中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图中可以看出,前4年的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都小,鱼密度大,若保持这种状况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出海渔船数量多则捕鱼量大,之后则因为过度捕捞、资源匮乏,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出海渔船再多也无鱼可捕,更难以恢复原来海域中的鱼密度,影响了生产的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7.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B)
A.甲 B.乙 C.丙 D.丁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完成8~9题。
8.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C)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9.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8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9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11.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第10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第11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环境话题时说:“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李克强对粗放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加快得到转变表示了担心。他说:“我曾经说过,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
材料二 人类发展和生产生活与环境质量下降的因果联系图。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
B.对自然资源________;
C.生产活动________;
D.破坏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向________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使二者的________。
解析:该题以分析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入手,可据课本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1)A.过大;B.滥采滥用;C.违背自然规律;D.自然资源
(2)恶性;对立;协调统一
13.读以下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完成(1)~(3)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