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环境问题的表现
1.分析环境问题四种表现产生的原因。
(1)为什么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
提示:(2)为什么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提示:(3)举例说明植被破坏会产生哪些生态问题。
提示: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4)列举全球环境变化产生的问题。
提示: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何区别和联系?
提示:3.环境问题的四个方面的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环境问题的四个方面的表现是密切联系的,环境恶化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剧;而这三个方面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结合下图回答:我国经济发展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过渡地带,尤其是华北地区。
原因:(1)该地带河流径流量较南方多水带和丰水带要少得多;(2)该地带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且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污染严重。2.分析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1)可再生资源是否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枯竭问题?
提示:可再生资源具有再生能力或可循环利用,但是可再生资源的繁殖、再生和补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
(2)从教材图《苦难的母亲》漫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人口压力太重,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导致地球“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3)为什么说世界人口不再增长,也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
提示: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是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但即使将来人口达到了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会构成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也会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3.就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什么样的道路?
提示: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发展早,当时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全球注意。发达国家随着污染的加重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现已开始治理,所以发达国家走的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2)发达国家所走的经济发展弯路,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示?
提示:不能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造成环境污染。4.根据教材P7、8思考材料,分析如何应对下列问题。
(1)整理材料中的意见,说说他们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考虑。
提示: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投资商坚持开矿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体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哪方面的原因?
提示: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环保局领导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考虑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什么原因?
提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你认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提示:这件事情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禁用杀虫剂DDT数十年后,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仍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且含量多年来始终不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杀虫剂DDT禁用数十年后,企鹅体内仍存在,这种现象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提示: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南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企鹅体内为什么却存在这种物质?这体现了当代环境问题的哪个特点?
提示:一些污染物会通过大气、水体的搬运与输送,漂洋过海,到达南极地区。规模的全球性。2.读教材P8“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特征是什么?最严重的是什么环境问题?
提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①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土质:黄土土质疏松。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过垦过牧、营造宫殿、战争。②开矿。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3)黄土高原能否恢复到原来林草茂密的状况?此现象可表明环境问题的哪一个特点?
提示:不能 过程的不可逆性。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关系
两者都是人为活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典例】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特点(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对应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____________,分析其多发的原因。(4)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具有“规模的全球性”特点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1)甲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应是森林锐减;乙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处,应是水土流失;丙分布在降水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应是酸雨;丁主要在江淮下游地区,应是水体污染。(2)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最为严重,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植被破坏严重。(3)欧洲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排放酸性气体多, 气候湿润,水汽充足,易形成酸雨。(4)森林破坏,会使生物多样性锐减。(5)全球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具有全球性。 【规范解答】(1)丙 甲 乙 丁
(2)黄土高原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3)丙 欧洲经济发达,能耗大,排放酸性气体(如SO2)多,且降水丰富,多酸雨。
(4)甲
(5)甲、丙 【变式备选】读下图回答:(1)图中①、③、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在我国主要出现在___________地区。
(3)图中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西欧和日本影响表现不明显。试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①在中亚、非洲表现明显,为荒漠化问题;②主要在欧洲,为酸雨危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降水丰富的南方地区;③在刚果河流域最为典型可判断为森林破坏;④问题是水土流失,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表现不明显;⑤主要分布于海洋上可知是海洋污染。第(2)题,②为酸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第(3)题,④为水土流失,西欧和日本该问题不严重与自然条件有关。答案:(1)沙漠化(荒漠化) 森林破坏 海洋污染
(2)南方
(3)西欧:地势平坦,降水均匀(植被覆盖率高);日本:植被覆盖率高。 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土壤污染
B.酸雨
C.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碱化
D.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解析】选C。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等。2.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碱化
【解析】选C。环境污染会伴随着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出现。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等。3.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选D。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大范围人类的生存产生影响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4.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___________的矛盾( )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解析】选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会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蔓延,反映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解析】选C。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环境,要对个人行为负责,不要影响大众的利益。6.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这反映了当代环境问题的__________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重建的不可替代性
【解析】选B。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系统,这个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一旦遭受破坏,都会造成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7. 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B.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解析】选B。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8.读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高、低产田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列举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甲地为高产田、乙地为低产田,试对比分析其成因。【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区位于北方,出现了因干旱、大风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甲乙两地高低产田比较应从地形、土壤、灾害等角度分析。
答案:(1)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污染、地面下沉、沿海赤潮。
(2)甲地:位于太行山山前,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土层厚,土壤肥沃。
乙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层较薄,盐碱、风沙等危害严重。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