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地理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解析:选C。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从而使洪涝灾害频发。
2.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
D.大漠盐湖
解析:选C。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C项则是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3.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选C。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人口 B.乙表示环境
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经济系统
5.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根据逻辑关系可以推出甲是环境,乙是资源,丙是人口,丁是经济系统。第5题,P过程是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过程,该过程中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环境,容易导致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同时资源的开采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答案:4.D 5.B
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议案。据此完成6~9题。
6.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7.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9.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解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国发展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秸秆应直接粉碎还田,垃圾转移国外不能消除污染,污水不能灌溉农田。循环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型经济模式。
答案:6.C 7.A 8.B 9.C
10.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 )
①“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⑤“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选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丰收的景象,与可持续发展无关;“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通过焚烧山林来开发土地的现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综合题(共70分)
11.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3)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解析:乙地区为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丙地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甲地位于西南林区,森林被破坏严重。丁地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答案:(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
(3)森林减少 酸雨
12.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间涉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读懂示意图是关键。
答案:(1)主要环境问题:次生盐碱(渍)化。原因:经常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13.读漫画“最后的自卫”,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这幅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它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______问题。
(3)图中的巨大斧子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森林资源被破坏,枯竭,显示了生态的破坏,这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了森林自身的再生速度而致,其本质就是发展的问题。最后自卫的武器是一把利斧,说明大自然将要对人类社会报复即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
答案:(1)生态破坏 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发展
(3)环境即将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
(4)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
14.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图中①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______活动,以________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图中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下列现象与箭头③相符的是(双选)( )
A.我国沿海的“赤潮”现象
B.近年来沙尘暴威胁严重
C.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水灾
D.台湾花莲地震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
解析: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的反馈作用分两个方面: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为恶性循环。这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答案:(1)人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生产 消费 废弃物
(3)反馈作用 AB
(4)既对立又统一
15.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等。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答5点)
解析:第(1)题,A处为人口增加引起的,将导致购煤能力下降,因此为“平均收入减少”;B处是秸秆燃烧量增加引起的。为“草场退化”;C处为农田施肥量减少和荒漠化扩大引起的,为“耕地生产力下降”。第(2)题,图中信息提示该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③ ② ① (2)太阳能 风能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人工种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消除贫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