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铿锵有力的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学习目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
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
人。
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诗词集》,新闻作品收入《毛泽
东作品集》。
写作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
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
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
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字词积累
溃退(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业已( ) 芜湖( )
荻港( ) 歼灭(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xiè
dū
sài
cuī
dāng
kuì
yǐ
wú
dí
jiān
【阻遏】阻止。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业已】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如何:
兵力 区域 时间 渡过兵力、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0万
35万
35万
安庆—芜湖
九江(不含)—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全部渡过、
渡至····地区
渡过三分之二、占领·····扩展中
大部分已度过、
占领······路线
如果可能,你愿意做哪一路解放军的最高指挥官?为什么?毛主席何以如此安排顺序?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④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消息题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下午 长江前线 渡江战斗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答:不好。
(1)“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更准确。
(2)“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更准确。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
部二十三日课渡完。
换一换: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划横线的词语,可以吗?为什么?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
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
锡段铁路线。
答:不可以。
“占领”扬中等县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控制”要塞说明江
阴要塞不仅被“占领”,而且已经为我军所用。
铁路线可以被“切断”,但是长江水切不断的,所以用“封锁”。
词语搭配更加准确,确切的表达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句话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是来督战的,结果他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这里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读出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读新闻,看新闻,写新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业布置
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多多读报
看看新闻
模仿揣摩
敢于动笔
有心
阅读
模仿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