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1:5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9.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分析作者在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那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生到黑板画桥,用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由此引入本课)。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文体知识。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引用)等10种。
(3)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a.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5)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总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简明、周密。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该对象有什么特点?
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明确答案。
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说明顺序,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三)研读品味
研读一: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研读二: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别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上的表达效果。
研读三:品味赏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可以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去掉可以吗?)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6)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点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互换 为什么 )
(7)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
小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语言;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技巧写出简要的介绍。不少于300字。
1.生自主构图写作。
2.全班交流展示评价。
(三)课堂小结
本文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题。
四、推荐阅读篇目
《马可.波罗行纪》。
【教学反思】
20.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今天,我们看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二、走进课文
(一)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首先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找出能体现这一整体特点的语句。然后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了突出图画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每段的中心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班内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并明确。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特征,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最后再从三个细的方面说明,也体现了这一总特征。
3.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三)研读品味
要求:首先,学生朗读,围绕下列研读任务,进行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其次,小组内交流点评,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1.“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2作者在描绘苏州园林的美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各找一处并体会其作用。
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⑵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⑶摹状貌。
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⑷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时如入画的一 景。
⑸打比方:用图画来打比方,对称的建筑师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周密、精炼。请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至于池沼大多应用活水。
提示:“大多”用得很有分寸,说明大多应用活水,但也有例外。
(2)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提示:“极少”用得很有分寸,说明也有使用的情况。
(3)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处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提示:“似乎”表揣测,语气委婉不绝对。
(4)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提示:影响虽有“多少”之别,但毕竟“有”。实事求是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
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4. 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以第5段为例说明。
(四)链接生活
仿造课文,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风景,要求学生抓住学校特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然后找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三、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房间或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提示:语言简洁,还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说明顺序。
四、推荐阅读篇目
《陈从周园林随笔》。
【教学反思】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了解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按观察点转移的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提升思想,从先烈那里获取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
2.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课课本时,你,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照片。)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走进课文
(一)理清行文思路
1.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10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纪念碑的构造、碑文以及10幅浮雕。
第一层(第2-3段):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建筑物的特点,即给人的总体感觉),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第4-6段):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主题,即纪念谁)、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第7-10段):具体介绍10幅浮雕。
第三部分(第11段):抒写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小结:作者的思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纪念碑—抒写瞻仰感受。
(二)研读内容
1.阅读第2—3段。
(1)厘清作者的行踪。
(2)主要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兴建过程——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举行奠基礼,1952年8月1日动工
规模——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材料——花岗石、汉白玉
(3)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2. 阅读第4—6段。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2)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3)第6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预习第7-10节。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读新课内容
1.阅读第7—10段
(1)说说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讲述第7—10段所写的10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发言)
讲述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中的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具体。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4)同时描绘10幅画面容易给人重复之感,但这篇文章却没有这种感觉。请再次阅读第7—10段,找出每段中描绘每幅浮雕时的不同点。
2.阅读第11段。
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品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了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选择一座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搜集资料,向同学们介绍。
【教学反思】
22.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文章条理分明的说明顺序,体会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条理分明的说明顺序,体会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读《梦回繁华》,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介绍的。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带着下列两个为自由朗读文,注意标画有效信息。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请概括各段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晰这一点的。
小结:可见本文围绕“繁华”,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重点研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细读课文第④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探究二: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探究三: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再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深入理解
本文介绍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标题却是“梦回繁华”,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标题?你是怎样理解标题的深意的?
第一段介绍宋朝城市经济的繁华
第二段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第三、四段分别总写和细写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的繁华
第五段写了这幅画创作技法的繁华。
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五)拓展演练
本课说明条理分明、细腻具体、方法多样,请你仔细观察语文课本的封面,针对构图进行介绍。
1.仔细观察方面内容。
2.同位交流发现。
3.全班交流展示,师生评价提升。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不少于300字。
四、推荐阅读篇目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教学反思】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懂得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
2.知道什么叫“特征”,懂得说明事物的特征不仅要对事物表象进行说明,还必须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3.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说明文。
4.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学会锤炼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教学重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
2.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进一步观察大家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每根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可以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我们写说明文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让人印象深刻,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
(板书: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二、技法指导
1.提出问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等相关内容,自主总结说明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2.成果展示。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顾分享,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和比较。
①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
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还要注意比较,例如对图书馆进行说明,同是图书馆,其外观、内部格局会有所不同,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假如没有条件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查找、分析资料,从中提炼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②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每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叶圣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就抓住这个共同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明确事物特征后,安排说明顺序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说明事物特征的不同要求,文章往往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则常选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又大多用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用得好,往往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如介绍北京故宫,按中轴线的顺序展开说明,能很好地体现皇宫建筑作为“权力衍生物”的特点,这样的效果是采用其他任何顺序都达不到的。
(3)想要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被集中显明地突现出来,就一定要把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尽管也介绍了它的历史与现状等,但重点却放在它的结构特点上,因为作者想借赵州桥的例子,集中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巧”的特征。
(4)说明事物的特征也离不开恰当的方法。
①恰当引用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这些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例如《中国石拱桥》里引用《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说明石拱桥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据,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②还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既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也避免文章枯燥乏味。
例如《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又如《梦回繁华》这样说明《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以乐喻画,以简驭繁。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
教师点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等。
三、技法小结
(一)什么是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时,只有把这一事物的独特之处突出地表现出来,才能给人以准确的、深刻的印象。但不一定逐个介绍。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
(二)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1.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2.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3.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4.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5.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6.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7.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四、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看、听、尝、嗅,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于日用品、建筑物,要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它的外部形态,才能抓住它的外在特征;美食的制作过程也要仔细地观察,才能介绍清楚制作这一美食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包括食材的种类、数量、质量要求等)和制作方法。
1.认真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如方位、颜色、形状、大小、长短、规模等。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找出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别的地方。可以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观察,对观察到的外部特征进行准确的概括、确切的描述。
2.注意表现事物的内在特征。任何事物总有其功用、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等。这些内在特征不是单靠眼睛观察就可以抓住,需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才能发现,有时甚至还需要通过试验、调查等才能准确把握。
(二)比较分析。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
1.同中求异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似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
例如,同样是笔,硬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和软笔(毛笔)是不同的;即使同是硬笔,钢笔和圆珠笔的构造、特点、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比较清楚了。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这样来说明赵州桥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的——
(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大弓,因而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桥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是没有陡坡,后者是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是“像一张大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多面展示法。
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这个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它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事物的整体特征,有时就是各个局部特征的总和。对事物的微观特点进行的说明,其实也就是对整体特征进行的说明。围绕某一点,多方面地展现事物的特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多面展示,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3.表里合一法。
有些事物,其内在的特征是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的。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请看这样几段文字——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螯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螯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语言的。说明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外显的现象的描绘来表现这一内在的特征的。
(三)注意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包括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五、写作实践
1.利用课文里“写作实践”第一题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3.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六、写作指导
(一)选题一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二)选题二
仔细阅读题目提示可知,本次所要写作的这座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但要符合“独特的位置”“标志性的外观”“悠久的历史”等选材要求。
题目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因此,写作时要抓住建筑的突出特点,要将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交代清楚,给人以完整的印象。除了外在的特征,还可以了解与这一建筑相关的知识,比如修建的历史背景、建造的过程、设计师及设计原理等,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另外,还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要运用合理的说明,恰当选择多种说明方法,还要注意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三)选题三
1.首先审清题目的重点——“题眼”,即文题中的关键词。在“我的生活少不了它”这个题目中,“它”就是“题眼”,它直接点明了本次写作的对象。
2.其次审清题目中的限制成分——“我的”“生活”。“我的”表明是自己身边的,“生活”表明是与生活有关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3.最后要特别注意其他重要信息。如“最熟悉”“一种物品”“说明文”“不少于500字”等关键性词语。
4.抓住物品的特征说明事物。对你所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清楚地了解事物。
七、课堂总结
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比如:方位、颜色、形状、大小、长短、规模等。其次,要注意表现事物的内部特征。任何事物总有其功用、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等。再次,对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类、分析筛选,从中找出能够统帅全篇说明内容的核心特征。(板书重点)
说明文写作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只要用心,抓住特征,安排得体的说明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就能写出“思想”,写出“生活”,写出“文采”,让事物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
八、课下练笔
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程度,布置进行课下分层练笔:
1.初级:修改完善家乡特色建筑片段。300字以内。
2.中级: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400字。
3.高级挑战: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