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着惊海天课件(共36张PPT)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一着惊海天课件(共36张PPT)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8: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一着惊海天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课堂导入
4
探究新知
6
课堂练习
5
课堂小结
7
布置作业
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梳理舰载机着舰过程,体会文章张弛有度的结构安排。

分析文中场景描写与细节刻画技巧,掌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与写法特点。

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理解航母研发的艰辛与意义,感悟中国海军发展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梳理舰
载机着舰过程,体会文章张弛有度的结构安排。
2.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理解航
母研发的艰辛与意义,感悟中国海军发展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文中场景描写与细节刻画技巧,掌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
征与写法特点。
课堂导入
同学们,当歼-15舰载机如钢铁雄鹰般刺破海空,尾钩精准“咬住”航母甲板阻拦索的瞬间,中国航母发展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2012年11月25日,“辽宁舰”甲板上,无数科研人员屏息凝视——这是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舰载机着舰技术的国家。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着惊海天》,透过文字重温那惊心动魄的“刀尖上的舞蹈”:看钢铁巨舰与战鹰如何在浪尖完成默契协作,感受中国海军从“深蓝梦想”到“现实突破”的震撼瞬间。
辽宁舰是中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舷号16。其前身是前苏联“瓦良格”号,1999年中国购买该舰,经改装后于2012年9月25日交付海军。
辽宁舰全长300 多米,宽70多米,满载排水量6万余吨,可搭载40架左右各型舰载机。
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航母“零的突破”,使中国海军迈入大型航母时代,对提升中国海上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新知
了解辽宁舰
探究新知
了解我国航母发展
01
02
03
04
2012年,“辽宁舰”交付海军,我国开启航母时代。
2022年,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它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4年,福建舰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2019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其突破了船体结构等重大技术瓶颈。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跨越。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蔡年迟、蒲海洋两位记者经多方协调,获得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位置——辽宁舰舰岛塔台的采访机会,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综合现场所闻所感,写下了这篇通讯稿,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探究新知
了解背景
探究新知
文体知识:新闻通讯
特点
02
严格的真实性
报道的客观性
较强的时间性
描写的形象性
概念
01
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种类
03
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散记、采访札记。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着(zhuó)陆 默契(qì) 凛冽(lǐn liè) 殚(dān)精竭虑
镌(juān)刻 桅(wéi)杆 娴(xián)熟 一丝不苟(ɡǒu)
多音字
着、载、刹;
形近字
契-锲、殚-惮、苟-荀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本文的题目的理解,这个题目有什么作用?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主标题
副标题
标题的含义:①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表面含义;②结合主旨探究深层含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揭示文章的主旨;④指出文章的描写对象,定感情基调;⑤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链接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本文的题目的理解,这个题目有什么作用?
主标题:"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点明中心,突出事件的影响之大;
“一着”与“惊海天”对比鲜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点明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概括三部分内容。
着舰前
着舰过程
着舰后
战斗机着舰前全舰准备,着舰成败备受关注。
战斗机在地空的默契配合下成功着舰。
着舰成功的伟大意义及人们成功后的喜悦。
(5-20段)
(21-26段)
(1-4段)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快速浏览课文,抓住重点句子,说说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着舰前
点明活动场景,照应题目“海天”,描绘壮美画面,为下文写着舰做铺垫。
“顶着凛冽的寒风”“一丝不苟”不畏艰辛,严谨认真。
“承载着……梦想”“等了……期盼了……”
环境
准备
意义
风险
比喻、对比、具体数据,突出降落难度之大,面临的风险之大。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快速浏览课文,抓住重点句子,说说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着舰过程
战舰航行,等待战机:指挥员从容、现场所有人紧张、官兵操作娴熟。
舰机配合,准备降落: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认真负责,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专业素养。
完美下滑,成功着舰:飞行员的高超技术,所有人的喜悦、激动。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快速浏览课文,抓住重点句子,说说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着舰后
引用、排比、反问,突出此次着舰成功是无数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协作的结果,突出人们的激动兴奋。
报道欢庆场面,
揭示着舰的重大意义。
回顾历史
欢庆胜利
探究新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着舰前后的人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人物描写
着舰前:
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着舰后 :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工作人员的不畏艰辛,严谨认真
描写欢庆场面,表现人们的喜悦、激动
探究新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着舰前后的人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着舰过程
1.战舰航行,等待战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指挥员从容、现场所有人紧张、官兵操作娴熟。
探究新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着舰前后的人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着舰过程
2.舰机配合,准备降落: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认真负责,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专业素养。
探究新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着舰前后的人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着舰过程
3.完美下滑,成功着舰: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认真负责,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专业素养。
探究新知
2.结合上面内容,小结本课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人物描写
表现人们对事件的关注;
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突出中心;
赞扬工作人员的精神品质。
人物描写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语、动、心、神)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事件),表现了(人物+特点或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补充其他作用。)
探究新知
3.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语言描写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不仅写出了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他们所具备的极高专业素养,也表明着舰过程进展顺利。
探究新知
4.请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环境描写
第1段: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作用:“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展现出渤海海面景象,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庄严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探究新知
5.请阅读下面的细节描写,结合问题体会细节的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环境描写
第20段: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用:这处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描写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
探究新知
6.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相关文字,分别说说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议论和抒情
第3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作用:“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领起全段,点明了这次飞行的意义。“已经等了近百”“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表明国人期盼的时间之久,指出了这次飞行对国人的重大意义。
探究新知
6.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相关文字,分别说说其作用。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议论和抒情
第4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作用:“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领起全段,突出了着舰的危险之大,揭示了这次降落的历史意义——攻克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探究新知
7.品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然后进行赏析。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形象比喻
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探究新知
7.品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然后进行赏析。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形象比喻
运用比喻手法,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眼中”,海中航母的渺小和起伏不定,突出了降落难度之大。
运用比喻手法,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和危险性之大,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同时化用诗句,引出下文对着舰过程的详细描写,增添了诗意。
运用比喻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在空中滑翔时轻巧灵活的姿态,表现了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
运用比喻手法,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探究新知
7.品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然后进行赏析。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准确动词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运用“转弯”“放下”“对准”“下滑“等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具体地写出了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全过程,表现了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
探究新知
7.品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然后进行赏析。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侧面描写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表现了军事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了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次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
探究新知
8.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新闻通读的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任务二·分析写法,体会语言
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
通讯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更详实。
课堂小结
内容上:这篇通讯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宏伟的场面,表现了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你有什么收获?
写法上:描写具体形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课堂练习
1.看下面的选段,揣摩作者是如何获得新闻素材的?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能不激动吗?
实地采访。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为实现舰载战斗机上舰这一目标付出的巨大努力。
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激动与自豪感,表达对他们的高度赞扬,赞美他们的钻研、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堂练习
2.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列举数据,“80%”“1000多架”“700多名”这些数据准确客观地介绍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之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限定时间范围,“绝大部分事故”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些语言有分寸,准确客观。
布置作业
将《一着惊海天》改写为一则消息,300字左右。
课下搜集我国海军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小组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