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藤野先生
鲁 迅
新课导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21岁的鲁迅,在东京留学时题在照片上的诗。字里行间,是对风雨飘摇的故国的痛惜,是愿以热血唤醒国人的赤诚。
正是在那段留学岁月里,他遇见了一位特殊的老师——藤野先生。彼时的鲁迅,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医,是想救治国人的身体;可当他看到同胞对同胞的苦难麻木旁观时,他开始怀疑,手术刀真的能救中国吗?
而藤野先生,这位严谨正直的日本学者,用他的尊重与关怀,在鲁迅心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藤野先生》,去读懂那段岁月里,一位青年的彷徨与觉醒,一位师长的温度与力量。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3、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作品介绍
知识链接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医学教育家。毕业于爱知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后任职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东北大学医学部),讲授解剖学。
01
1904年鲁迅入仙台学医时,他担任讲师,以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著称:曾细致批改鲁迅的解剖笔记,关心其学习与生活,甚至询问中国女性裹脚习俗以解医学疑惑。
02
晚年他离开教职,返回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其正直热忱的品格,经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传世,成为跨越国界的师者典范。
03
人物介绍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散 文 概 念 文学的一大样式。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分 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特 点 ①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②注重细节描写;③既写回忆对象(如本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事件,也写回忆者的经历,回忆对象与回忆者交织在一起;④以写过去为主,但也会写现在的事情,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挟( )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掌故( ) 落第(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推辞(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 芋梗( )
解剖( ) 扒手( ) 订正( ) 发髻( )
xié
yīnɡ
fēi
wǎn
zhǎnɡ
luò
jī
xùn
nì
jié
cí
wū
qī
huì
jiàn
yǎo
cuò
wù
yù ɡěnɡ
pōu
pá
dìnɡ
jì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落
( )落第
( )丢三落四
( )落枕
宿
( )食宿
( )星宿
( )一宿
恶
( )厌恶
( )恶心
( )凶恶
解
( )解剖
( )解元
( )浑身解数
luò
là
lào
sù
xiù
xiǔ
wù
ě
è
jiě
jiè
xiè
多音字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 )血管
( )血淋淋
血
xuè
xiě
( )扒手
( )扒皮
扒
pá
bā
预习检查
畸( )畸形
绮( )绮丽
崎( )崎岖
jī
qǐ
qí
绯( )绯红
诽( )诽谤
徘( )徘徊
fēi
fěi
pái
驿( )驿站
译( )翻译
绎( )演绎
yì
yì
yì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形近字
诲( )教诲
晦( )阴晦
悔( )后悔
huì
huì
huǐ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颜色鲜明而美丽。现在写作“烂漫”( )
(2)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
(3)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
(4)鲜红或深红。( )
(5)死在异国他乡。( )
(6)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
(7)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
(8)傲慢无礼。逊,谦虚。( )
烂熳
油光可鉴
标致
绯红
客死
掌故
落第
不逊
预习检查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9)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10)责问。( )
(11)找借口。( )
(12)恰好遇到。( )
(13)死在异国他乡。( )
(14)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
(15)(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
(16)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
匿名
诘问
托词
时值
客死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章记录了哪些事件,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关注事件发生地点的变化,填写下列表格。
地点 事件(小标题) 段落
在东京
(1)离开东京之缘由
1-3
在仙台
(2)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
4
(3)仙台求学受优待
5
(4)初识藤野先生
6-10
(5)添改讲义
11-15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章记录了哪些事件,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并关注事件发生地点的变化,填写下列表格。
地点 事件(小标题) 段落
在仙台
(6)纠正解剖图
16-19
(7)关心解剖实习
20-22
(8)了解女人裹脚
23
(9)匿名信事件
24-28
(10)看电影事件
29-31
(11)告别先生
32-35
(12)怀念感激先生
36-37
(13)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继续写作
38
离开仙台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由以上梳理概括,你能发现本文的叙事线索并划分段落层次吗?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1.明确线索的类别及特征
时间线:《老山界》以登山的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事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的事件发展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由以上梳理概括,你能发现本文的叙事线索并划分段落层次吗?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知识链接】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是内容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出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
直接与藤野有关的事
“我”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几个职员
清国留学生
日本爱国青年
05
01
02
03
04
相关人物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与藤野有关的事
初见藤野先生;
与藤野相处;
与藤野分别。
03
02
01
添改讲义
01
关心解剖实习
03
纠正解剖图
02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04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与藤野无关的事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职员
优待我
免学费
关心我的食宿
1
日本爱国青年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2
清国留学生
看樱花
学跳舞
不学无术
3
“我”
去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
挂照片
勤写作
4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为什么要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说说你的理解。
与藤野无关的事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职员
“物以稀为贵”的关心,衬托藤野的真诚
1
日本爱国青年
对比藤野无民族偏见并点明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2
清国留学生
对比反衬鲁迅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思想
3
“我”
表现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4
整体感知
任务二: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为什么要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说说你的理解。
双线结构
暗线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去仙台学医,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促使其弃医从文,表现民族觉醒之痛。
02
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添改笔记、关心学习、询问裹脚等,展现其正直无偏见,表现师恩厚重;
01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02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1)
初识藤野先生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伟大品质
生活简朴、治学严谨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2)
添改讲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伟大品质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频率高
范围广
数量多
方法多
时间长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3)
纠正解剖图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伟大品质
严格要求学生,特别讲原则
语言细节
陈述现状
肯定安慰
指出事实
提出要求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4)
关心解剖实习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伟大品质
真诚关心学生,充满热情、尊重
程度深
热情
时间长
语言细节
频率高
用“敬重”而不是“相信鬼、迷信鬼”,这是对“我”以及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5)
了解女人裹脚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伟大品质
富有求实精神和专业志趣
语言细节
求实精神
专业志趣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课文37段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关注细节,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梳理人物形象。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文字更是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报以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政治学者。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那么,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对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我”的这些情感表现在哪些事件上 请到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藤野先生:“伟大”的老师,“给我鼓励”的老师。
情 感:“最使我感激”,“我”敬重他,怀念他,学习他。
事 件: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析细节·识先生之“伟大”
作者在回忆藤野先生的同时,还用不少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这部分内容与表现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有。
(1)从情节发展看,“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我”遭遇“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经历“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2)从情感关系看,“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正因为有了这种种遭遇、不平和愤慨,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关心才显得更为可贵。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在东京
见闻: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正面描写)学跳舞(侧面描写)
感受: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厌恶、讽刺。流露出的情感是:失望、不满和愤懑。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去仙台途中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
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初到仙台受优待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对比:住宿条件差,作者却“居然睡安稳了”,表现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与上文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对于藤野先生所给予的教诲和帮助,直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决定弃医从文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此处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用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反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点明了作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的原因,为下文与藤野先生告别作铺垫。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回忆性散文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文中时时处处有一个“我”存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具体事例和语句,梳理“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
离开仙台后
歉意、愧疚:没有给先生寄信和照片;
感激、赞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 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怀念、影响: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合作探究
任务四:联系资料·查鲁迅之“爱国”
根据以上梳理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所流露的愤懑情绪是爱国的表现;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更是爱国的表现。
文章暗线:强烈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幽默讽刺的反语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幽默讽刺的反语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意味深厚 凝练蕴藉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也”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之情。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通过对“欢呼”和“喝彩”的描述,表达了对同胞麻木不仁的愤怒和失望。
“呜呼,无法可想”的表述,则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无奈和担忧。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意味深厚 凝练蕴藉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强调了时间之长,体现了藤野先生由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不过是”表明只达到了基本要求,心里不满意。一方面表现了“我”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下文“匿名信事件”埋下了伏笔。
“偏”字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也流露出作者对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善用白描手法
鲁迅先生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留给自己的第一印象,语言表达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与结尾的回忆遥相呼应。
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善用白描手法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兼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合作探究
任务五:品析语言·感受独特风格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御用文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拓展延伸
课本之外的藤野先生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负责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piě)见 油光可鉴(jiàn)
A
mò
pōu
piē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标致 深遂 辫子 油光可鉴
B.呜呼 斥责 任性 杳无消息
C.掌故 索然 裹挟 深恶痛疾
D.叮嘱 落第 托辞 抑扬顿挫
解析:A项中“深遂”的“遂”应为“邃”。
A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
C
A.她年近三十岁,头发梳得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让许多亲人长期分离,从此杳无信息。
抑扬顿挫,用来形容声音,改为“跌宕起伏”
课堂检测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一文的体裁是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为明线,以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
C.《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作者在文章开头生动地描述了“清国留学生”留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做文章,是因为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况且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入乡随俗,否则会给中国人丢脸。
D
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
没有表现作者的“彷徨”心理
课堂检测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其中“看电影”事件对作者的影响极大,是作者选择“弃医从文”的救国救民道路的直接原因。
B.本文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对藤野先生第--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特点,几笔就勾勒出一位相貌平平的学者形象。
C.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本文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使作者“良 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同时也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彷徨”心理。
D
板书设计
明线
藤野先生
暗线
在东京
去仙台
离仙台
怀念先生
爱国之情
初到仙台
弃医从文
交往经过
别后怀念
对“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充满厌恶,产生离意
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受到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⑤先生纠正解剖图;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作者在回忆藤野先生的同时,还用不少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从情节发展看,“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我”遭遇“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经历“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2)从情感关系看,“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正因为有了这种种遭遇、不平和愤慨,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关心才显得更为可贵。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之一,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启示: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