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9 17:44:42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短文两篇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朝,推开一扇文人雅趣的窗 —— 那里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澄明之境,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生机之美,更有一位隐士与友人以山水为笺、以情志为墨的心灵对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背景资料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其文学功能多种多样:
抒情,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与妻书》;
写景,如吴均《与朱元思书》;
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谈论文学,如曹丕《与吴质书》等。
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合称为南北朝山水小品文双璧。
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引发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tuí
lín

yuè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整体感知
任务二:初读·读出音韵之美妙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yuè)。实是/欲界之仙都(d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男生读:
高峰入云……
师生齐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女生读:
清流见底。
男生读: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女生读: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男生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女生读: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男生读:
实是欲界之仙都。
女生读:
实是欲界之仙都。
男女生齐读:(加强)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读: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季节
全、都
交相辉映

看见
青葱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短文大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短文大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将要
消散。
确实,的确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清晨
欲望

不再
它,代“自然之景”
奇丽
……的人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精神萎靡
③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义: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今义:和、给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名词,意愿
自康乐以来 ( )
自非亭午夜分(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如果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合作探究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少时,一狼径去 ( )
春冬之时( )
学而时习之 ( )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季,季节 
与“少”连用,表示一会儿 
季,季节 
按时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任务二:再读·理解文章之大意
合作探究
任务三:三读·感受景物之奇美
根据表达方式,给课文划分层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情议论
议论
描写
总领全文
具体描绘
感叹总结
山川之美
合作探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仰视)
(俯视)
(平看)
(平看)
(静景)
(动景)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任务三:三读·感受景物之奇美
分写景物: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合作探究
任务三:三读·感受景物之奇美
《答谢中书书》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一处你最欣赏的写景语句,说说“美”在何处。
语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美在山水相映。山峰直人云端,说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汇聚,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在色彩配合。清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合作探究
任务三:三读·感受景物之奇美
《答谢中书书》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一处你最欣赏的写景语句,说说“美”在何处。
语句(景) 美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笼罩在树林里的雾气即将消散,林子里的猿猴和小鸟感受到日光的来临,开始此起彼伏地鸣叫起来;傍晚,太阳将要下山,潜游在水中的鱼仿佛舍不得太阳的离去,在落日的余晖中,争相跃出水面。生命的跃动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更为画面增添了灵动。
合作探究
任务三:三读·感受景物之奇美
《答谢中书书》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一处你最欣赏的写景语句,说说“美”在何处。
语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任务四:四读·分析文章之写法
陶弘景这封《答谢中书书》书信,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动静结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静态
动态
静态:以青翠树木、五彩山石呈现多彩的气象。
动态:以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跃表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合作探究
任务四:四读·分析文章之写法
陶弘景这封《答谢中书书》书信,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多种视角
1.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2.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描写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呈现出的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仰视
俯视
平视
合作探究
任务四:四读·分析文章之写法
陶弘景这封《答谢中书书》书信,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写景方法。
多种感官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晓雾、猿鸟、夕阳、沉鳞四种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视觉
听觉
合作探究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康乐”是唯一一个“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也突出山水之奇;
(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期待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以议论的方式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任务四:四读·分析文章之写法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
任务四:四读·分析文章之写法
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之感,以及归隐山林的志趣。
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⑴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检测


自康乐以来 ( )
自非亭午夜分( )
2.解释下列的词语的意思
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如果

将要
欲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山川之美( )
欲界之仙都( )

参与,文中指欣赏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四时俱备 五味俱全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清流见底 清荣峻茂
【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B项,两个“俱”都是“全,都”的意思;C项,两个“自”分别是“自从”“如果”的意思;D项,两个“清”都是“清澈”的意思。
C
课堂检测
A.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看似平常,实则总领全文,奠定感情的基调。这里的“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全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用一个“美”字便概括了它的特点。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板书设计





总领全文
(总写)
描绘景色
(分写)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抒怀)
归隐林泉
沉醉山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之景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