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两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两则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0 12: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素养目标
第壹章
基 础 知 识

芜湖
kuì
溃退
jiān
歼灭
xiè
泄气

督战
sài
要塞

业已
dānɡ
锐不可当
xiǔ
摧枯拉朽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级别最高的记者”。
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下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 闻 的 基 本 常 识
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
why(为何)和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W一H”。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工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
狭义的新闻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新 闻 的 基 本 常 识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
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
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有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
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第贰章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进击中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协定,对人民解放军封锁围堵。
找出这则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课本提示回答)
就内容来说,本消息有何特点,从以下方面举例说明。
①篇幅: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
简短
记叙
简练、高度概括
____
何地
何人
何事
_____
如何
何时
何故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复述新闻
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
具体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自然环境
占有天时
参战部队之多
准备之充分
作战之勇
进展之快
进展神速
经营时间长
准备充分
不堪一击
对比
↑ ↓
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⑵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简明,“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简明、形象。
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
答题思路:1、判断词语是否能替换或删去;2、解释这个词语在句子的意思,3、联系全句,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4、可补充说明替换或删去后的变化。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 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 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 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第叁章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表明我军渡江人数之多,突出了场面的宏大
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时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找新闻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余下文段。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找新闻要素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复述新闻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文本研读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
①思考:“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答题思路:1、判断词语是否能替换或删去;2、解释这个词语在句子的意思,3、联系全句,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4、可补充说明替换或删去后的变化。
不能去掉。“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范围内;准确反映了渡江范围,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②思考:“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中“至发电时止”可以换成“到目前为止”吗?
不能换。“至发电时止”指的是到电文发表的时间为止,时间交代十分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谈这个词的作用。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盛况,指 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 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第肆章
比较异同
电头有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试比较二则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
文体相同(消息)
作者相同(毛泽东)
大背景相同(渡江战役)
目的相同(鼓舞斗志,指明方向)
主旨相同(我军善战,胜利不易)
具体写法相同(对比)
不同点:
第一篇内容集中,结构单一。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篇内容复杂,脉络清晰。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试比较二则消息的异同
--伟大的新闻的背后
--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
--伟大的新闻的底座
--乃是伟大的情怀
--新闻是一个社会的眼睛和良心
愿你我都成为新闻的忠实粉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肆章
拓展延伸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它的写作要求是真实、及时、简明。
B.新闻中导语一般指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要旨。
C.《消息二则》的语言虽不鲜明生动,但在准确精练方面堪称典范,符合新闻报道对语言的高要求。
D.“伯仲”,伯是老大,仲是第二;“仲春”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C
解析:C项,“语言虽不鲜明生动”说法有误。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鲜明生动。《消息二则》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荣誉。
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
C.四百米接力赛的最后一棒,我与李明摩肩接踵,顺利完成交接棒,最终我班获得冠军。
D.旅游局的干部说,建成后的西苑公园将会令游客流连忘返。
D
解析:A项,望文生义,“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B项,褒贬失当,“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是褒义词,用在句中不恰当。C项,不合语境,“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D项,“流连忘返”指十分留恋,忘记返回,此处使用恰当。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歌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集中体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作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作者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考点解析
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以内)。
(2)请将这则消息改写为标题新闻。
方法点拨:1.抓住关键句,提取关键词。新闻的关键句一般是新闻中
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修饰词较少,一般出现在
新闻的导语中,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提炼主干,规范表述。提取关键词后,可从人物、事件
这两个必备要素出发拟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3.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拟写新闻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性
条件,如字数限制等,作答时要看清题目要求。
答题格式:陈述对象 + 行为
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海新闻网 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签订《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承诺书》……为切实发挥公共机构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西宁市积极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从点滴抓起,从细微做起,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味,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据了解,全市102家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33所学校和6所市属医院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截至目前,规范设置分类投放点6000个,其中“四分类”桶近2000个。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50组,发放干湿两分垃圾袋20万个,更新分类垃圾箱8000个。实现了回收、清运、分拣、再利用产业链,使生活垃圾处理高效运转,垃圾分类的效率明显提升。
(2020年10月29日,有删改)
西宁市打造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新常态
看图描述战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