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1 19: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5. 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
新课讲解
1.直线y1=2x与 直线y2=2x+3,为什么互相平行?
x -2 -1 0 1 2 …
y1=2x -4 -2 0 2 4 …
y2=2x+3 -1 1 3 5 7 …
从数量关系上看,对于同一个自变量的值,一次函数y2=2x+3的值
比正比例函数y1=2x的值大3
问题1:
y=2x+3
y=2x
(1)几何直观
(2)代数推理
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四边形藏其中
新课讲解
y
1
2
3
4
-4
-3
-2
-1
x
1
2
3
4
-4
-3
-2
-1
O
从左向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下降的.
y=-2x+4
y=2x+2
问题2: k >0 , “/” ; k<0 , “\” ,怎么来的?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4和y= 2x+2的图像.
.
k<0 , “\”
几何直观:看出来的
k>0 , “/”
从左向右看,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
对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
当k>0时,直线左低右高,y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左高右低,y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大而减小.
问题2: k >0 , “/” ; k<0 , “\” ,怎么来的?
k>0时,
数学语言:y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
符号语言:对于M(x1,y1),N(x2,y2)
当x1>x2时,y1>y2
当x1k<0时,
数学语言:y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
符号语言:对于M(x1,y1),N(x2,y2)
当x1>x2时,y1当x1y2.
文字语言:当k>0时,y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
符号语言:当k>0时,对于M(x1,y1),N(x2,y2),当x1>x2时,y1>y2
代数推理:
证明:当k>0时,对于M(x1,y1),N(x2,y2),
y1=kx1+b, y2=kx2+b
y1 > y2 , 点M在点N上方,y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
y1 - y2=(kx1+b) - (kx2+b)
=kx1+b - kx2 - b=k(x1 - x2)
当x1>x2时, x1 - x2>0,
k>0时,k(x1 - x2)>0
特殊数量 大胆猜想 小心求解
x
y
o
A
-
直线y=kx+b
x
y
o
A
-
直线y=kx+b
直线y=kx+b
x
y
o
A
-
从数看,一次函数y=kx+b,
当函数值 y=0 时,求自变量 x 的值
从形看,求直线y=kx+b与x轴(横轴)
交点的横坐标
从数看,一次函数y=kx+b,
当函数值 y>0 时,求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从形看,直线y=kx+b位于x轴上方部分
x的取值范围
从数看,一次函数y=kx+b,
当函数值 y<0 时,求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从形看,直线y=kx+b位于x轴下方部分
x的取值范围
解方程 kx+b=0
解不等式 kx+b>0
解不等式 kx+b<0
x= -
.
x < -
.
x> -
.
问题3:
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kx+b=0的解为(  )
A.x=2   B.y=2 
C.x=-1   D.y=-1
C
2.若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2b<0的解集为(  )
A.x<3 B.x>3
C.x<6 D.x>6
B
A
B
学以致用:
3.已知一次函数y=kx+b和y=mx+n的图象交于点P,则根据图象可得不等式组0<mx+n<kx+b的解集是 (   )
A.-3<x<-1 B.0<x<-1
C.-3<x<0 D.x>3
X1
mx1+n
kx1+b
A
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处,自变量和对应的函数值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关系式.而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就是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所以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图象来求某些方程组的解.
4.如图所示,一次函数y=k1x+b1的图象l1与y=k2x+b2的图象l2相交于点P,
则方程组 的解是(  )
y=k1x+b1
y=k2x+b2
x=-2
y=3
A.
D.
C.
B.
x=3
y=-2
x=2
y=3
x=-2
y=-3
A
问题4:
例题讲解
例: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0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0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10km
25km
10km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
“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
由题意得:
S1=30t, S2=20t+10
方法一:通过观察图象,两条直线S1=30t, S2=20t+10的交点坐标为 ;
这个交点坐标实际意义-------小聪追上小慧
(1,30)
方法二:列方程,由题意可得: 30t=20t+10 10t=10 t=1
当 t=1时,小聪、小慧离“古刹”的路程都为30km,而“草甸”距离“古刹”
为35km,因此,他们还没到“草甸”。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当t= 时,小聪追上小慧;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三:通过对交点坐标的理解,
此时S1=S2;即可理解为 的解
1
30
1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S1=30t
S2=20t+10
5
10
20
30
40
15
25
35
45
0.25
0
0.5
0.75
1
1.25
1.5
1.75
t(时)
S(km)
2
40
1.5
当t=1.5时小聪到达“飞瀑”,即S1=45km,此时S2=40km。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0=5(km)
C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x>-2
方程组的解为
3.利用函数图象求        方程组的解

-2连续递推,豁然开朗
5、已知A,B两地相距80km,甲,乙两人沿同一条公路从A地出发到B地,乙骑自行车,甲骑摩托车.图中DE,OC分别表示甲,乙离开A地的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填空:
(1)乙先出发,甲后出发,相差 h.
(2)大约在乙出发后 h两人相遇,相遇地点离开A地 km.
(3)甲到达B地时,乙在离A地 km处.
(4)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
(5)乙离开A地的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表达式为 .
(6)甲离开A地的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表达式为 .
1
1.8
48
约62
60km/h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