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08: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精读文本
1.
2.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不含)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 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 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 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叙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 情况并加以评论。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 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吗?说说理由
是一个约数,体现我军气势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时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新闻三大特点,准确性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西起九江(不含)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冲破敌阵
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真实准确
凝练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对比:就已经)
这一路现已占领
(对比:现在已经)
至发电时止
(对比: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对比:余下的部队)
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扬我军将士神威,
展渡江战役盛况。
结构脉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归纳总结
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