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背景资料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
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
0.450米、长宽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
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160个字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国家公祭鼎”身后,还有用楷书刻成的铸鼎记事。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钟声”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何为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导向正确 就事论事 新闻性强
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 便于传播
杀
lù
戮
读一读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1)列举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各种活动,强调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2)列举日本右翼分子的种种倒行逆施,批判他们“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恶言行。
(3)举出南京80年沧桑巨变的事实,用“恐怖之城”与“和平之城”对比,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勾画出作者列举的事件,分析作者所举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小结:这些事实列举精当,针对性强,表述简明扼要,层层递进,对比鲜明,强调历史不被忘记,事实不能抵赖。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文章开篇引用这两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第2段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列入教科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3段交代“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表达效果:1.数量多,覆盖面广。
从数量上来说
从覆盖面来说
正面新闻事实多,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新闻事实也不少,揭露了日本右翼的怙恶不悛,也更显现出写作本文的必要性。
文中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政府议会、国际组织、新闻媒体、文教部门、一般民众),多个类型(通过议案、撤销资格、发表声明、授予称号、刊发文章、讲述事实、树碑立传、展开研究)。众多新闻事实赋予文章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也使文章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客观性——用“第三方”(国际社会)的共识来抨击日本右翼的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有典型性、代表性。
国家层面
国际组织层面
个人层面
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的媒体、地方议会都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提醒人们牢记日军暴行,更显得公义自在人心。
文中提到的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都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它们对日本右翼否认、歪曲历史行为的批判和对中国所持立场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文还特别提到包括高中和大学教师在内的“有良知的日本国民”,他们承认历史、探寻真相的行为,正是给日本右翼分
子的响亮耳光。文章在此着墨不多,却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用意?
表明中华民族有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历史。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第6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
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读写结合,学写评论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学完本课,我们感慨万千。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洒满先烈鲜血的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的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的建设中更加强大!结合文章的内容,你想对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或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说点什么呢 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示例:
对日本右翼分子,我想说:你们淡忘历史,就意味着你们不汲取教训,这种忘却必将让你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我想说:今天,中国早已不是之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但警钟长鸣,落后就要挨打,居安思危,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发展。
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南京大屠杀或世界和平相关的话题。例如: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行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分享,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实,紧扣“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加以阐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中国立场的作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
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 国家公祭日的初zhōnɡ。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
huán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戳。南京的历
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
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
护和平。
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公祭.( jì ) 国殇.( shānɡ )
初zhōnɡ( 衷 ) 惨绝人huán( 寰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
的正确写法是“ ”。
(3)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建立 炮制 怀念 B. 设立 制造 悼念
C. 创立 引发 纪念 D. 设计 形成 感念
jì
shānɡ
衷
寰
杀戳
杀戮
B
2.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 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中华民族的
脊梁。
B.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
牵动着国民的心。
C. 每逢公祭日,凄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整个城
市沉浸在悲痛之中。
D. 我们要铭记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
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
B
【解析】 语序不当,应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