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重点]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重点] 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3.[难点] 品读语言,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硝烟岁月。
·教材新知
1.作家作品。(PPT展示)
2.背景资料。(PPT展示)
3.文体知识。(PPT展示)
4.速读课文(或听读),字词检测。
【读读写写】
kuì(溃)退 泄气(xiè) dū(督)战 要塞(sài)
业yǐ(已) 摧枯拉xiǔ(朽) 锐不可当(dāng)
【据意猜词】
1.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3.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4.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5.业已:已经。
·教材写法
【探究一】 整体感知,把握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尝试找出这则消息的五部分。
明确: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刚刚同学们找到了这则消息的各个部分,明确了这则消息的结构。但是消息的开头还有几个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它不属于这些部分,那么它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是消息的电头。它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消息中的事实真实,报道及时。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了解新闻的“六要素”,然后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找出它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被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何地 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 南渡长江
何故
如何 渡过长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4.回顾刚才所学内容,谈谈你阅读消息的方法和心得。
明确:(示例)(1)消息的标题是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导语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
(2)消息的导语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3)主体部分一般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事件。
(4)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少,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探究二】 品读语言,感受特色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人民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这两个词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句中的“不到”和“即已”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不到”指用时少于二十四小时,表明时间短;“即已”是“就已经”的意思,表明速度快。这两个词准确地交代了新闻事实,并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探究小结】
通过上面两道小题,请同学们从语言的角度探究消息的表达特点。
明确:消息在叙述事件时,语言应简洁凝练、准确真实,侧重交代事件的过程。有时消息报道还应体现一定的倾向性。
【探究三】 欣赏领悟,体会情感、立场
1.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字里行间带有的感彩。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表明反动派经营的长江防线应是牢不可破的,但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的情形。这里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凸显了我军的势不可当和敌军的不堪一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敌军的嘲笑与讽刺。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2.【大单元勾连】 请同学们回顾,除本文在行文中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外,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示例)《阿长与 山海经 》一文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作者以深情的祝福,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约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表达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英勇善战
所向披靡
1.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搜集一些最新的消息,多了解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重点] 把握消息的结构,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2.[重点] 学习文章合理安排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胜利豪情。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理想、抱负、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中,即使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毛泽东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60余年,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撰写的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材写法
【探究一】 整体感知,把握消息的内容和结构
1.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部分 及其分层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和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写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横渡长江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探究二】 提取信息,品析详略安排
1.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
渡江三路大军(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到达、占领地区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2.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消息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详写东路军的原因:一是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二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是由于二者“所遇敌情一样”,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如此安排详略,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4.回顾这则消息详略的安排,谈一谈你在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详略。
明确:(示例)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主题、结构、内容等来安排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题;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探究三】 品析语言,感受情感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句子体会。
(1)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句中的“突破”换成“越过”,“渡至”换成“到达”,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不好。“突破”一词准确地体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此处有敌军防守,我军通过歼灭或击溃敌军,冲破了敌阵。如果换成“越过”,则不能表现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地体现了渡江作战的特点。若用“到达”,则意思太过宽泛。
(2)将“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换成“消灭”,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明确:不好。“歼灭”有全部消灭(敌人)的意味,语意较重,适合用于大型战争等场面。与“消灭”相比,“歼灭”更符合语境,更能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一句中的“控制”“封锁”“切断”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敌方船只已不能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军通过铁路逃跑的路线。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进行举例分析。
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见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句中的“冲破”“横渡”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3)“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3.【大单元勾连】 除本文在行文中表明了情感外,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示例)《邓稼先》一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议论。在叙述完中路军的战况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取得胜利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而深化了消息的主旨。
【探究四】 课外拓展,延伸感悟
学完这两则消息后,你会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
明确:
(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毛泽东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呈现的是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磅礴场景,从中可以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满怀豪情,体会到这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的高度自信,以及对我军将士的高度赞扬。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的道理。
·教材重点
1.就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简短的消息。(不超过100字)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课的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揭示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我三十万大军”点明主要人物,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磅礴气势;“南渡长江”点明事件,“胜利”点明结果,传达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揭示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百万”,气势磅礴;“横渡”,势不可当,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作者 毛泽东 生卒年 1893—1976 字 润之 籍贯 湖南湘潭
评价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作品风格 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代表作品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此后,国民党失去战略防御能力,但仍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作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
消息 特点 ①真实客观;②时效性强。
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结构 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即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③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④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⑤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①【电头】电头部分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②【语言特点】句中的“大约”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估计,表明渡江人数没有经过具体统计,只是作者的估计,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重点词】“不到”说明时间短,“即已”表明速度快,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导语】开头两句为这则消息的导语,概括介绍了渡江战役的兵力、战线、战况及渡江区域,领起下文。“百万大军”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横渡”表现了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语言特点】“不含”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不含”表明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不含”一词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⑤【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议论。分析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深化了消息的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这则消息的正文由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各部分安排得清晰明了,井井有条。正文第一句是导语。毛泽东立足全局,高屋建瓴,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对胜利渡江的英雄壮举予以高度概括。紧接着,毛泽东在消息主体中进一步介绍渡江战斗的过程。他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之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交代渡江战斗打响的时间与地点;第二句叙述国共两军交火后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的情形;第三句介绍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强渡长江的场面和战斗向纵深发展的情况。消息的结语与主体内容紧密衔接。在概述渡江过程后,毛泽东用预见的口吻告诉人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坚决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乘胜前进,奋勇追敌。
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这则消息虽不足二百字,但简而不陋,是大家手笔,堪称经典。作者在文中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作出了准确预判。行文精粹,言简意赅。这则消息虽字数不多,但气势雄浑激荡,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写出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战斗场景;“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速度之快;最后一句深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这些都显示出了冲天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这则消息在报道我三路大军的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这是因为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而且“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解放南京。
叙议结合
作者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了一段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听说南京拒绝签订和平协定,都很泄气。前一原因分析较简略,后一原因分析较详细,这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已被事实证明,无须多言;详议“敌况”,指出“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敌军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利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将其与“一致希望和平”的广大官兵区分开来,达到瓦解敌军、孤立少数、争取多数的目的。这段议论,褒贬色彩鲜明,既能让我们清楚作者的观点,又能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读读写写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补充
溃退(kuì) 泄气(xiè) dū(督)战 要塞(sài) 业已(yǐ)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芜湖(wú) 荻港(dí) 歼灭(jiān)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教材导学
·课标落实
课文 课时 课标要求 目标教材落实
《消息二则》 2 阅读与鉴赏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中国人首次 进入自己 的空间站》 1 阅读与鉴赏 1.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过程,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梳理消息的结构,感受语言特点。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家大事,激发爱国热情。
《首届诺贝 尔奖颁发》 1 阅读与鉴赏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飞天”凌空》 1 阅读与鉴赏 1.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3.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一着惊海天》 1 阅读与鉴赏 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国行公祭,为 佑世界和平》 1 阅读与鉴赏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