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 【上课典案+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三峡 【上课典案+教材解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4:42:0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1 三 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文章以《三峡》为题,直接点明了主要内容,简洁明快。
作者 郦道元 生卒年 约470—527 字 善长 朝代 北魏
籍贯 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评价 地理学家
代表作品 《水经注》四十卷。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郦道元曾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考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等。由于当时南北分裂,郦道元身在北方,足迹未能到达南方,《三峡》一文是他在前人记述(主要是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预习
  ◎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历代文人多有吟咏。课外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
见P116资料链接“关于三峡”。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节拍多为二二式,又间有五、六、七言,音韵和谐,灵活多变,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1 [自:这里是“在”的意思。略无:完全没有。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嶂(zhàng):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第一部分: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2 [襄:冲上、漫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段解:写夏季三峡的景色——水势浩大,水流迅猛。 3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绝山献(yǎn):极高的山峰。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良:甚,很。]   段解:写春、冬两季三峡的景色——水清树茂,风景秀丽。 4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段解:写秋天三峡的景色——萧森肃杀,猿鸣凄凉。    第二部分: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开头段的作用】第1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出三峡两岸的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两岸的景色作铺垫。 【阅读点睛】开头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①【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山之高峻。 ②【正面描写】作者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正面描写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③【夸张、对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夏季水位上升,江水流速很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水流之急。 【内容理解】第3段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 有什么作用 “绿潭”“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为静态景物,“素湍”“回清”“悬泉瀑布”为动态景物,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景物,写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这一特点,使景物相映成趣,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④【重点词】“清”“荣”“峻”“茂”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使得情、景、意融为一体。 ⑤【引用】引用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猿鸣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三峡的山高、岭连、水长,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三峡雄奇险峻 清幽秀丽
  课文以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词精准,情景交融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写山,突出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断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色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下。写春冬之景,着“清”“荣”“峻”“茂”几个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几个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布局合理,思路清晰
文章采取先总后分的方法,按季节分述,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先总写,后分写,布局合理,思路清晰。分写时,按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急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用笔精妙,层次分明
全文共一百五十余字,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第1段总写,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第2、3、4段分别描绘不同季节三峡的不同景象。全文用笔精妙,层次分明。
手法多变,意味隽永
本文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大笔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之言,有他人之语。虽百字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时,收纳山水草木、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属于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属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多生怪柏”属于静物,“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则动感十足。
语言精练,充满生气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富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思考·探究·积累 (教材习题)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中间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二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两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案 在;如果;自己。
2.沿溯阻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答案 隔断;极(高);停止。
3.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答案 白色;不加装饰。
四 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答案 译文: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语言特点: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现代文则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五 《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答案孟门山: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bì)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拒马河: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黄牛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西陵峡: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赏析示例:通过阅读《水经注》关于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郦道元写景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合理安排顺序,引用资料,用词准确,语言生动,把景物描绘得形象分明、具体可感。
  一、关于《水经》和《水经注》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水经》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一万余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郦道元作注时,曾指出六十余处。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文笔绚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二、关于三峡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风景优美,壮观瑰丽。
瞿塘峡山势雄峻,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很是壮观。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很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横流。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巫峡幽深奇秀,两岸峰峦挺秀,山色如黛;古树青藤,繁生于岩间;飞瀑悬泉,悬泻于峭壁。峡中九曲回环,船行其间,颇有“曲水通幽”之感。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它耸立江边,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有唐代诗人元稹之诗为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西陵峡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是著名的西陵峡三大险滩。
三、作品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巍:“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学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卢正言:“文章描绘了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险峻群山,勾画了峡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变化,再现了三峡山水的自然美景,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笔依物转,情随景迁,很有特色。”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教材导学                         
·课标落实                         
课文 课时 课标要求 目标教材落实
《三峡》 2 阅读与鉴赏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3.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4.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短文二篇》 2 阅读与鉴赏 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朱元思书》 2 阅读与鉴赏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唐诗五首》 5 阅读与鉴赏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1 表达与交流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专题学习活动 人无信不立 1 梳理与探究 1.引经据典话诚信。 2.环顾身边思诚信。 3.班级演讲说诚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1 三 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章大意。
3.[难点]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三峡景色奇绝,山险水异,历代文人多有吟咏。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再如陆游的《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
·教材新知                         
1.作家作品。(PPT展示)
2.关于三峡。(PPT展示)
3.朗读课文,把握字音。
·教材写法                         
【探究一】 反复诵读,读准读好
1.诵读是把握文言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听老师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
2.课文中有许多四字句,阅读时注意不读破句子。
(1)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读好四字句的节拍。
四字句的节拍主要是二二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沿/溯/阻绝 “沿溯”读开。
清/荣/峻/茂 四字读开,一字一顿。一个字一种事物,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猿鸣三声泪——沾——裳—— 情感要读出来,后三字一字一拖音,一字一感慨,一位辛劳的渔者在感受到三峡秋季的凄凉后,听到高猿长啸,不觉黯然神伤,泪流满面,举袖掩涕。
3.再次朗读,进行小组齐读比赛。
4.进行个人朗读比赛,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探究小结】
本文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突出其雄伟气象,文气急促;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季江水暴涨,表现其峻急雄壮;再写春冬与秋天之景,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探究二】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特别要圈画出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并识记。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句,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等待老师解决。
3.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4.重点字词句梳理。
5.随堂检测。
【探究三】 感知内容,把握思路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三峡的美
明确:山和水。
2.根据对作者所写景物的理解,课文可分为两部分,概括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第二部分(2~4):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完成《全品学练考》听课手册文白互译的解词、译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把握描写方法,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2.[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难点] 赏析课文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三峡之美,美在山水。欣赏下面这些图片,背诵文中相关语句。
本文是一篇美文,美在景色,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感受它的美。
·教材写法                         
【探究一】 体会美感,分析写法
1.再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品析三峡山水的特点及文章的写法,体会三峡之美,完成表格。
明确:
段落 景物 相关句子 特点 写法
第1段 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连绵不断 正面描写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山高、连绵、遮天蔽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2段 水 夏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势浩大、凶险 正面描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迅疾 侧面描写
第3段 春冬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沉静、优美、雅致 俯视、动静结合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仰视
第4段 秋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肃杀、凄清 正面描写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侧面描写
2.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理解语言之美。
明确:(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素”与“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产生无限遐思。
(2)“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又以“寒”“肃”二字渲染,突出了三峡秋景的清寒。
(3)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峡群山的雄伟峻拔。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侧面突出水流之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运用了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侧面突出了三峡夏季水流湍急的特点。
3.刚才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句子,了解了不同季节三峡景色的特点。现在,让我们真情告白三峡,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来赏析。
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也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明确:(1)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三峡的水美,你看,三峡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色,无论哪个季节来到三峡,都能让你如在画中。
(3)《三峡》的写法美,美在巧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连绵”;“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是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4)《三峡》的意境美,美在意境丰富,你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高猿长啸”“哀转久绝”,这是凄婉。
【探究二】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明确:先写三峡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三峡峡长山高,气象雄伟,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而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引出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再到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中间两段重点写水,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
明确: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首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接着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气氛、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其势相同。春冬两季,特点相似,绝不浪费笔墨,强做分别,故合起来写。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内容上,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进一步证明了三峡水长的特点。
4.三峡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探究三】 联系实际,拓展提升
昔日,三峡是旅游胜地;今天,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更是游客云集。结合文章内容,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解说词。
明确:(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夏季水涨,江水汹涌;春冬季节,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秋景凄寒,猿鸣哀转。登上三峡大坝,感受三峡的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课堂小结】
课文以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四季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重点  
识记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ɡ) 绝(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曦月(xī) 素湍(tuān)
重点词语 ①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②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③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④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⑤素湍绿潭(急流) ⑥清荣峻茂(茂盛) ⑦良多趣味(甚,很) ⑧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⑨属引凄异(连接)(延长) ⑩空谷传响(回声) 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 不以疾也(快) 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晴初霜旦(天刚放晴) 哀转久绝(声音悲凉婉转)
易考名句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重点内容   本文描写三峡夏季的水,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素湍”“回清”“悬泉瀑布”的动态之美与“绿潭”的静态之美相辅相成,动静结合,意趣盎然。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一词多义 绝     自 故 素 清 其 疾 之
古今异义 ①沿溯阻绝(古义:顺流而下。今义:顺着;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 ②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情。) ③虽乘奔御风(古义: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走;急跑。) ④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由。)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特殊句式 ①飞漱其间。[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飞漱(于)其间”] ②清荣峻茂。(“清”“荣”“峻”“茂”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三峡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
  1.阅读有关三峡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三峡。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1课的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