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古代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记承天寺夜游》:“记”是“记述”的意思;“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其文章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写景语言精练、清新明快。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主要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描写的是自己游历时所见到的江南山水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骈 体 文 起源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特点 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川:河流。谈:谈论。] [入:耸入。清:清澈。][五色:青、黄、黑、白、赤五种颜色。交晖: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 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欲:打算。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①【点题】一个“美”字,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静景】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用笔洗练,仅八个字,就写出了仰视和俯视两种视角,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③【静景】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使清幽宜人的画卷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④【赏析词语】为什么说这句话中的“乱”字和“竞”字用得好 一个“乱”字,写出了猿和鸟“鸣”的状态,写出了清晨欢快的气氛。一个“竞”字,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跃”的状态,它们争相跃出水面,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景色由静入动,将所写的事物都写活了,衬托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⑤【抒发情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言外之意是要像谢灵运一样,陶情冶性于这美妙的山水之间,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⑥【扣题】紧扣题目“夜游”,直入主题。 ⑦【比喻及其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⑧【词语含义】结合课文和苏轼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句中“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以及赏月的欣喜。
答谢中书书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清幽宁静 复杂微妙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文章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把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融入其中。
《答谢中书书》
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本身就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再加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再现,便形成了本文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的意境。
精练的语言
本文仅用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便断章离义,多一字则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用四字,便描绘恰当。
《记承天寺夜游》
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作者和一般人的用法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就大不相同了。
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事物最突出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思考·探究·积累 (教材习题)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案 共同;交相;都。赏析略。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 耸入;看见;将要;纷乱;将要;争相,争着。赏析略。
五 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答案 (示例)《答谢中书书》:自古以来,山川的美景,都被文人雅士们赞叹。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蜿蜒的小溪清澈见底。溪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周围万籁俱寂,大雾弥漫,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没有一点儿生机。然而,只要耐心等待,你便会发现,风景竟然如此美妙:雾渐渐地散了,大地显露出原本的轮廓。这时,耳边传来若隐若现的猿猴的啼叫。当雾完全消散的时候,鸟儿们便会唱起悦耳的歌儿。太阳快要落山了,那殷红的霞光,把飘荡在天幕上的洁白云朵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好像一幅绚烂的油画,令人惊叹。每当这个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呀!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样的美景了。
一、康乐公
康乐公,即谢灵运(385—433),南朝宋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有《谢康乐集》。
二、文化通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初任朝官,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很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且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诗集有《东坡乐府》。
三、张怀民
张怀民,同样因为变法之争,贬谪来到黄州,初到黄州,寓居于承天寺中。在这一时期,可能是和苏轼惺惺相惜的缘故,留名于《记承天寺夜游》。至于为官立业,他只担任过类似于主簿之类的职位,没有政绩流芳后世,像极了如今的芸芸众生,默默无闻且平凡普通地活着。他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子之间似乎有天堑之隔,却又似乎近到可以并肩同行。这一切正是因为他有一点“浩然气”。
不久后,张怀民有了自己的住所,在住所的西南方修筑了一个亭子,可观赏江流浩荡盛景,苏轼称此亭为“快哉亭”,苏辙也专门写下《黄州快哉亭记》来记录这一事。苏辙的诗文中还说张怀民虽然被贬,但是仍然认真办公,心胸阔达,闲暇之时还常常游山玩水,是一个品格超逸、自制力过人的人。
四、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也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勉励后辈,如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书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重点]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3.[难点] 感受文章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巍巍中华,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这些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教材新知
1.理解标题的含义。(PPT展示)
2.作家作品。(PPT展示)
3.背景资料。(PPT展示)
·教材写法
【探究一】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特别要圈画出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并识记。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句,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等待老师解决。
3.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4.重点字词句梳理。
5.随堂检测。
【探究二】 理解内容,梳理结构
1.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围绕“美”字展开。
(2)高山、流水、白云、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鱼。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层,应该如何分 三层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
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第二层:“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探究三】 体会美感,理解情感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说一说文中写了山川的哪些“美”。
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拔和水的清澈相互映衬。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你还能看到文章中的哪些美
明确:(1)语言表达之美。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的美。“乱”字写出了山中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鳞”是鱼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跃出水面,在夕阳映照下鱼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竞”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渲染了愉悦的气氛。
(2)韵律美。本文的语言有骈体文的风格,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3.找出本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提到谢灵运 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资料卡 谢灵运(385—433),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开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明确:谢灵运钟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谢灵运是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作者陶弘景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由此判断作者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现了他归隐林泉的志趣。陶弘景于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先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探究小结】
陶弘景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是多样的,一是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二是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及对圣贤的钦慕;三是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课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流露出作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教材重点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时 书 欲 自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晖(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特殊句式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句。句首省略了主语“这里”)
1.课后再读课文,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2课中《答谢中书书》的训练。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重点]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难点] 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的情思,或思念家乡亲人,或想念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教材新知
1.理解标题的含义。(PPT展示)
2.作家作品。(PPT展示)
3.背景资料。(PPT展示)
·教材写法
【探究一】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特别要圈画出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并识记。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句,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等待老师解决。
3.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4.重点字词句梳理。
5.随堂检测。
6.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1~3句):叙事,交代赏月缘由。
第二层(第4句):写景,描写月下美景。
第三层(第5~7句):议论抒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探究二】 品读语句,欣赏月色之美
1.文中哪一句写月色之美 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一句并无一“月”字,怎知是在写月
明确: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
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前者给人以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采用误会法。“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横”,再明本体“竹柏影”,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
【探究三】 联系背景,体会苏公心境
1.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明确: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悲凉、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感慨。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问一叹,仅仅流露出悠闲之情吗 你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卡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时写的。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个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明确:①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也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一种自嘲。
②“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乐观旷达的人。
③作者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探究小结】
一篇小文,仅有八十多个字,作者却传达出复杂的心境,这种心境,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中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教材重点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与 然 如 于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之)闲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1.背诵课文,默写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2课中《记承天寺夜游》的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