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上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上课典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2 14:5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了解诗歌体裁,熟读并背诵诗歌。
2.[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庭中有奇树》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了。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和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她是谁 她为何摘花 她又为何久久地站立,默默无言 走进《庭中有奇树》,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教材新知                         
  1.辨析诗歌体裁。
资料卡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诗体。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各种诗体的通称。古体诗每篇字数不拘,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明确:《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
  2.了解《古诗十九首》。
明确:《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教材写法                         
【探究一】 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明确:
(1)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2)华:花。
(3)荣:花。
(4)遗(wèi):给予,馈赠。
(5)盈:充满。
(6)致:送达。
(7)经时:历时很久。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庭院里有一株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生意盎然。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给予日夜思念的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花无法送达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值得珍贵的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花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探究二】 析行文之妙
请大家跟随诗中女主人公的目光,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在一方庭院中,我发现了一棵    的树,这棵树有    和    ,于是,我    ,想要    ,但是,我又想到    ,不禁感叹    。
明确:佳美、珍贵 茂密的绿叶 繁盛的花朵 折下一枝花 送给思念的人 所思之人离我很远 花再珍贵,若不能给予思念的人,又有什么价值
【探究小结】
在小小的庭院里,女主人公先惊见奇树,后观绿叶,接着赏繁花,而后折花,再生“遗所思”之心,却无奈地意识到路远难达,不禁心生感慨,叹别离之久。可谓浑然天成,层层写来,千回百转。下面是名人对此诗的评价:
①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朱筠
②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有千回百折,而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邅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张庚
【探究三】 赏用字之奇
1.“馨香盈怀袖”中一个“盈”字称得上“一字千金”。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盈”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香之浓,也暗示思妇手执花枝,已站立很久。手执花枝,良久站立,任花香充满怀袖,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2.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字称得上“一字千金” 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示例一)“奇”。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赞叹与惊喜之意;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熟悉的草木变得不平常起来,更能凸显庭中人见到这棵树时的惊叹与喜悦。
(示例二)“华”和“荣”。此处都是指花,但不用“花”而用这两个字,更能显出花的华美娇艳与繁盛。
【探究四】 品情韵之长
1.主人公特意“折其荣”,又执花久立,使花香盈袖,却又为何发出“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的感叹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因路远难以送达,女主人公无可奈何,只能以这两句诗自我宽慰。这两句诗卒章显志,升华情感,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2.无可奈何、相思怀念都是哀怨凄婉的情感,诗人为何要写“奇树”“绿叶”“华滋”“荣”这样繁荣旺盛的景象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花繁叶茂,本是春日盛景,应当与人共赏,偏偏所思之人身在远方,这一景触发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衬托出她的孤单寂寞。
【探究小结】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孤寂折花图”,后四句描绘了一幅“落寞赠花图”。这首诗通篇不离“奇树”。诗人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抽丝剥茧般将女主人公对远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期盼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表现出来,委婉含蓄。此外,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与女子的思念之情结合起来,再加上生动真切的细节描写,使含蓄内敛的情感隐藏于字里行间,达到辞浅思深的效果。
《龟虽寿》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段文字出自曹操的《龟虽寿》。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龟虽寿》。
·教材新知                         
  1.了解作者。
明确: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戎马倥偬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其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多有慷慨悲壮之气。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于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了安定北方边境,率军征伐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胜利。这首诗是他得胜归来的时候写的。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教材写法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明确:
(1)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2)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3)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
(4)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神龟虽然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终究也会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未曾泯灭。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一定可以长寿。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探究二】 赏读诗歌,体会情感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有什么深刻内涵
明确:诗人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表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腾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这四句体现了诗人“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的清醒和豁达。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志”指的仅仅是年老的千里马的志向吗
明确:不是。诗人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己虽然形体衰老,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志向,仍想干一番事业,奋斗的心不会消沉。这四句直抒胸臆,是全诗的核心,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雄心和决心。
3.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你看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诗人理性看待天命,他不甘衰老,认为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益寿延年。这里体现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探究三】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曹操是乱世英雄,平定北方,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理想和胸襟。
资料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龟虽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明确:阅读《龟虽寿》时,我看到了一个锐意进取的将军,一个威武霸气的老人。北征乌桓胜利归来,诗人想到人生已至暮年,不禁慨叹生命有限。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奋斗前行,他是直面风暴的勇士,更是站在烽火硝烟里的英雄。
【探究小结】
《龟虽寿》这首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刚健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 腾蛇——生命有限
老骥 烈士——继续奋斗
盈缩 养怡——延年益寿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推荐诵读《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诵读并默写古诗。
2.[重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难点] 明确诗歌采用的写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风骨。
乱世出英雄,英雄有壮志。建安年间,有这样一批文人志士,他们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伤痛。透过这些慷慨悲凉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难的时代和屹立在苦难中的文人的风骨。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曹操的风骨,这节课我们感受另外两位诗人的风骨。
《赠从弟》(其二)
·教材新知                         
  1.了解作者。
明确: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曹丕曾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他因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中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但他不仅没有产生对人生、前途的厌倦空幻之感,作品中还充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理想因素。《赠从弟》(三首)便写于此时,也体现出这样的风骨。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教材写法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明确:
(1)亭亭:挺拔的样子。
(2)一何:多么。
(3)罹:遭受。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呼啸的狂风。风是多么猛烈,松枝又是多么刚劲!任它冰霜凛冽,松柏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探究二】 再读诗歌,明确写法
诗人写“松”,为什么写“风声”“冰霜”
明确: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探究三】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赠从弟》是组诗,另外两首分别以藻、凤凰作比,刘桢同样勉励他的从弟要坚守节操,端正不阿,反映出刘桢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资料卡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 懿此出深泽。——《赠从弟》(其一) 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 将须圣明君。——《赠从弟》(其三)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赠从弟》(其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桢。
明确:读《赠从弟》(其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弱单薄的刘桢。在乱世之中,他像被狂风劲吹着的飞蓬。而他面对这苍凉的社会现实,依旧放声高呼——做人应有松柏本性!
【探究小结】
在《赠从弟》(其二)中,诗人借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尚气节,表达自己志向之坚贞,同时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我们也应像刘桢一样,坚贞自守,慷慨磊落。
《梁甫行》
·教材新知                         
  1.了解作者。
明确: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谥号“思”,世称“陈思王”。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原有集,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评价: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王士祯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诗人来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教材写法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明确:
(1)八方:泛指各地。
(2)异气:气候不同。
(3)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
(4)殊:不同。
(5)剧:艰难。
(6)草野:野外,原野。
(7)妻子:妻子儿女。
(8)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
(9)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10)翔:自在地行走。
(11)宇:房屋。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一样。边地的贫民多么艰苦啊,他们栖身于荒山野岭之中。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中自由行走,毫无顾忌。
【探究二】 再读诗歌,赏析诗句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边地景象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写边地人民寄居草野,流离失所。“剧”是“艰难”的意思,直言边地人民的生活艰难,抒发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写边地人民不得不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抒发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写家园荒芜,狐兔出没,却无人烟,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探究三】 又读诗歌,明确写法
1.诗的前两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写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各地不同,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地描写了边地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地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探究四】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曹植虽贵为皇亲宗室,但在乱世之中,仍不知能保住头颅几时,稍有差错,转瞬便身首异处。
资料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梁甫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植。
明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哥哥迫害的曹植。落魄孤寂的他被发配到边地,目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生悲悯,不禁泪湿衣襟,长歌当哭。
【探究小结】
曹植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伤痛。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乱世之中百姓挣扎求生的艰难,也深切感受到乱世中怀抱济世之志的曹植内心的激愤,但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他那无能为力的痛楚。请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更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探究五】 深入理解,比较异同
比较《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三首诗的异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诗歌 写作手法 抒发情感 风格特点 语言特色
《龟虽寿》 托物言志
《赠从弟》(其二) 对比
《梁甫行》 白描
  明确:
诗歌 写作手法 抒发情感 风格特点 语言特色
《龟虽寿》 托物言志 惜时奋进 慷慨悲壮 古朴刚健
《赠从弟》(其二) 对比 坚强不屈 格调高峻 质朴、刚劲峭拔、 情深意长
《梁甫行》 白描 忧国忧民 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朴实自然
【探究六】 拓展延伸
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建安七子”。
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王粲《从军诗》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阮瑀《怨诗》
……
这些含血泣泪的诗句如天上奔雷,充满力量,自此“风骨”二字成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也成了后世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评价。
后世的嵇康、阮籍、左思、陈子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建安风骨的影响,在挫折和苦难面前昂扬向前,其创作的作品也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了建安时期的两首诗,通过反复诵读,明诗意,知写法,悟风骨。风是文之意气,骨是文之主体。这群文人的风骨成为时代的强音,这群文人的诗作也成为历史的印迹。最重要的是,他们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建安时期虽然不复再有,但铮铮风骨永世长存。让我们一起诵建安之音,传千秋风骨!
梁甫行
曹 植
边海民同情下层贫困人民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用白描的手法将《梁甫行》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