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重点] 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重点] 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峭的山峰,潺潺的溪流……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象,美不胜收。你能把它们形象地描写出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美句中寻宝藏
1.赏析下列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景物的特点、描写的角度、具体的写法、语言特点等,然后把得出的结论写成一小段话。
美句 思考 结论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 的特点,用 、 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从视觉角度来描写,巧妙地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由花的 写到 ,将 觉和 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 和 。 ①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作者运用 和想象,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 和海的 。 ②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结合, 相衬,描写生动灵活,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通过 结合、 结合、 结合、 结合等角度描写景物,使景物描写更生动。 ④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从 花很自然地写到 花,写出了 的变化。紫藤萝瀑布带走了作者的 ,带来了 。 ⑤
明确:①从视觉、嗅觉的角度,由花的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②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和夜的寂静。
③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采用了多种手法: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⑤从赏花很自然地写到忆花,写出了心情的变化。紫藤萝瀑布带走了作者的焦虑与悲痛,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将大自然的美景化作书面上的永恒,需要我们学会用一定的方法来描写景物。对上面表格中描写景物的常见写法进行归纳,作为你的写作“宝藏”储存起来。
明确:(1)抓住特征,凸显特色美。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多个方面。要抓住景物特征,就必须全方位、多侧面地对景物进行立体观察,注意时间(季节)、地域等的不同,然后找出所写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如此才能鲜明地呈现出景物独有的美。例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抓住秋色进行描写,展现了山野秋景之美,极具特色。
(2)变换视角,写出层次美。绘景如同观景,不能杂乱无章,需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这种次序,可以以时间为序,也可以以空间为序。至于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即将立足点作为固定点选择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移位观察法(转换立足点不转换景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移步换景法(按足迹的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观察角度有俯视、仰视、平视、近观、远望等,只有处理好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次序,才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写山川之美,就采用了俯仰视角、动静结合、晨昏变化等多种角度。
(3)调动感官,写出意蕴美。要让你笔下的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就要调动你的感觉器官,从视觉角度来写树木的翠绿、花朵的艳丽,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的悦耳或嘈杂,从触觉角度来写阳光的温暖和炽热,从嗅觉角度来写泥土的气息、花朵的芬芳……妙用“五觉”,能把景物的形状、色彩、声音、软硬冷热等特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强景物的生动性,从而做到描写景物形声兼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就运用了多种感官,形神兼备,写出了意蕴美。
(4)动静结合,写出灵动美。景物有动态和静态之分,描写景物要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写动,或二者融合,这样景物才会生动。静物写成动景有利于把景写“活”,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动的景物也可以写成静景,有利于增强画面的可感性。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生动传神,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描写奇山,就化静为动,以动态写静止的山,让山有灵动美。
(5)融情于景,写出情感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之文,有情,景才会生动,才会有声有色;有景,情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只有做到景中见情,方可情韵悠长,意蕴无穷。具体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揭示人物心情的微妙变化。例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认为山川乃欲界之仙都,就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6)美化语言,打造诗意美。写景,要写出诗情画意,离不开美化语言。这种美化,可以是锤炼字词,做到只着一字,境界全出;可以是妙用修辞,做到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是通过变换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诗意美,如长短句结合,既有结构之美,又收到音韵和谐之妙,读来朗朗上口,诗情画意俱佳。
·教材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一】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 ①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 ②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③300字以内。④
提示:
1.“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某一时段或校园的某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⑤
3.描写景物要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①限定写作对象——校园风景,抓住“校园”这一特定场所。
②隐性要求,描写校园风景时,要写出其独特之处。
③“校园一景”中,“一景”意味着不是全面描写校园风景,而是抓住一处或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描写,要求写一个片段。
④字数在300字以内。
⑤写景时也可以写一写人物的活动,人与景融合,更有特色。
校园一景
清晨,第一缕阳光拨开薄雾,如碎金般洒满教学楼;傍晚时分,残阳如血,霞光为教学楼披上了鲜红的长袍;不知何时,空中悄然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为教学楼换上了一身洁白的纱衣。然而,教学楼的最美之处并不在此。 微风牵动少年的衣角,送来老师和同学们匆匆的脚步声。教室内,同学们睁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渴求着新知识;自习课上,同学们温习所学,提出新的疑惑;考场上,每一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夜幕降临,唯独办公室内灯火通明,老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注着一行行温暖的文字。这才是教学楼的最美之处。 教学楼是青春的起点,是梦想的摇篮,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奋斗的见证者。教学楼,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开篇引出描写对象——教学楼。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呈现教学楼一天内景色的变化。 第2段以人的活动烘托教学楼的风景。首先按照空间的转换顺序逐一呈现教学楼内各处的学生活动,接着以时间的变换自然地由学生写到老师。 第3段将教学楼的景与人的精神相结合,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
名师点评
本文以教学楼为写作对象,描写了学校教学楼一天之内的自然景观变化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师生活动,最后得出结论——正因为教学楼见证了奋斗,承载着梦想,所以才能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全文逻辑清晰,语言生动优美,具有画面感,所描绘的场景十分常见,能引起读者共鸣。
【写作实践二】
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 ①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②不少于500字。③
提示: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④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位置、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⑤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⑥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①限定写作对象,必须写窗外之景。
②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时不得另拟他题。
③限定写作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窗外可以写的内容范围很广,可以全景展开,也可以局部细致描绘,写作时注意选取范围。
⑤描写时要有一个主视角,再辅以其他视角,不能毫无条理、顺序地乱写。
⑥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景物要有一个情感基调,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窗 外 从我家窗外能看见公园的一角,那里有小山,有湖水,有花草,有树木。四季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顽强地钻出了地面,那嫩绿的颜色,明亮地映入我们的眼帘,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色的小花赶集似的聚拢在山坡下、草地上,一片片,一簇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正是对它们最恰当的描述。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在愉快地诉说着春的美好。 夏天是热情似火的。炽热的太阳高悬天际,毫无保留地倾洒着热情,仿佛要将世间万物都揽入它那滚烫的怀抱。街边的树木愈发葱郁,知了躲在树叶间,扯着嗓子长鸣,一声接着一声,似在为这热烈的夏天呐喊助威。树下,人们或是坐在椅子上谈天说地,或是对着屏幕高歌,或是踩着节奏翩翩起舞……到了晚上,天空格外热闹,无数的星子闪呀闪的,仿佛在说:放心吧,有我们在,夜晚也不会冷清的。 秋天是五彩缤纷的。一片片枫叶红得像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金黄的银杏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像一把把小扇子在舞动;松树更加绿了,像一个个健壮的青年,自信地挺立着;一行行、一列列金黄色的菊花,开在山脚下、湖水边,美丽极了。 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雪花从天空飘落,给万物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对面的小山上,隐隐能看到一点点黑色,那是什么 噢!原来是高大的松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点点黑色点缀着皑皑白雪,显得雪更白了。小朋友们堆起了一个个雪人,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像是雪人在开联欢会。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黑与白,那真的很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难道这不是一幅幅很美的画吗 美得让我想步入画里,美得让我想融入其中。我爱窗外这美丽的风景。 第2段画波浪线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小花、柳树、小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 第3段描写了夏天炽热的太阳、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蝉鸣,也描写了人们在树下的活动以及明亮的星星。所有描写都围绕“夏天是热情似火的”展开,突出了夏天火热、热闹的特点。 第4段画波浪线句子,作者把“银杏叶”比作“一把把小扇子”,生动形象。 从第5段作者对冬天的描写中,我们依稀看到《济南的冬天》的影子。对于学过的课文,作者做到了活学活用。 结尾直抒胸臆,热烈地表达了对窗外风景的喜爱之情。
名师点评
文章选取了特定的景物——窗外的公园一角,围绕公园的四季之景展开描写,突出公园一角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窗外美景的喜爱之情。
【写作实践三】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祖国大地到处都有独特的景致。①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水光潋滟的江河湖泊,巍峨壮观的山岳峰峦……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自拟题目,②写一篇作文,写出风景的独特之处。不少于500字。③
提示:
1.风景的独特,也许在于山水独绝,也许在于人文荟萃,也许是富于时代特征,也许是充满地域特色,注意细心观察思考,选取独特之处着力表现。④
2.除了描写风景,还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传说、典故等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意蕴。④
3.要把对所写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④
①交代写作的对象是祖国大地上“独特的景致”,可以是“乡村田园”“现代城市”“江河湖泊”“山岳峰峦”等。
②“最喜欢”表明你的情感态度,“风景”表明是写一篇写景散文。“自拟题目”表明这是一篇自命题作文,需要根据所写风景拟定题目。
③限定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需选取景物独特之处进行写作,着力表现其独特性;可以融入人文内容,增强文化意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水墨丹青,烟雨江南
最喜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细柳摇曳,水波涟漪。撑一支竹篙或是乘一叶扁舟,推开千层波,荡漾在这江南的绿波上。两边是青的瓦,白的墙,柳枝从树梢上垂进水里,垂进舟上人的心里。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远处青山倒映在宁静的湖面上,隐隐约约传来青苔的淡淡清香。撇开钢筋水泥的喧嚣,忘掉快节奏生活中的纷纷扰扰,来江南的烟雨中走一走。 绵绵细雨顺着屋檐滑落,一行行的雨帘溅落在地上,晕开了青石板的颜色。春雨淅淅沥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街边的弄堂中传来悠扬的琴声,伴随着雨滴的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走在悠长的老街上的,那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哼着小调从身边走过,一袭青衣,渐行渐远。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轻轻上扬,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 在烟雨江南之中,没有“枯藤老树昏鸦”的无尽哀愁,没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悲壮,有的只是“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婉约。在江南的小城市中,一条条巷子如同深闺中的少女,隐藏在僻静之中,若隐若现,乍一看好像没有尽头。这些小巷,蜿蜒悠长,青苔随意地在它们身上攀爬。在无人陪伴的黄昏后,一个人走进幽静的深巷中,静静地徘徊徜徉,桩桩心事说给自己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让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令人陶醉的片刻时光里,有做不完的梦,寻不尽的梦。 夕阳西下,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庭院前,共看日渐西沉。桥下船桨棹水的声音,不疾不徐,拂过碧水,拂过桥头,悠然飘向远方。两岸的砖瓦、白墙,沧桑古朴。在这样的环境里,连时间仿佛都会变得很慢。 明月无声地挂在树梢,灯影也照亮了古街。听桥上笑语随欢歌,注定这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这就是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爱江南呢 “最喜”二字,开篇扣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由近及远,抓住江南风景如画的特点进行描绘,意境优美。 第3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春雨,同时暗扣江南雨多的特点。 化用戴望舒《雨巷》中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小巷;诗词的引入,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描写内心的感受,进一步突出“喜爱”之情。 结尾再次引用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句子,呼应开头,同时再次点题,升华主题。
名师点评
作者抓住江南烟雨朦胧,如丹青水墨画的特点,细致描绘了江南烟雨中的景、物、人,如同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画卷,意境优美。在写法上,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风景,如运用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引用诗句等,都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突出了主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