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7:29:5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12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重点]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难点] 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文人们的情思,或思念家乡亲人,或想念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
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2.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探究一】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探 · 教材写法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
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
散步。(月光)照在院子的地面
上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1~3句):叙事,交代赏月缘由。
第二层(第4句):写景,描写月下美景。
第三层(第5~7句):议论抒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探究二】 品读语句,欣赏月色之美
1.“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2.文中哪一句写月色之美 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这一句并无一“月”字,怎知是在写月
明确: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
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前者给人以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误会法。“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横”,再明本体“竹柏影”,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
【探究三】 联系背景,体会苏公心境
1.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1)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2)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3)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4)悠闲、感慨,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问一叹,仅仅流露出悠闲之情吗 你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卡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时写的。
(续表)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个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明确:①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也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一种自嘲。
②“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乐观旷达的人。
③作者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3.文中包含的情感有哪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探究小结】
一篇小文,仅有八十多个字,作者却传达出复杂的心境,这种心境,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中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串 · 教材重点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续表)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续表)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特殊句式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之)闲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默写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
2.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2课中《记承天寺夜游》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