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唐诗五首
崔 颢
黄鹤楼
新课导入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只在崔诗下面题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崔颢(约704—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二十岁即中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早年多写闺情,后游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豪放。代表作《黄鹤楼》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现存诗四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写作背景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作者还乡途中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七律诗。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楼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的来历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鹦鹉( )
zǎi
qī
hào
yīnɡ wǔ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整体感知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请同学们先聆听《黄河楼》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黄 鹤 楼
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zǎi
qī
yīnɡ wǔ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虚实结合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剩下,留下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承】颔联紧承首联,黄鹤飞走是虚,白云飘荡是实。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总慨。
“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渺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虚实结合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草木茂盛的样子
写景
(对偶)
【转】颈联笔锋一转,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出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叠词“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暮霭沉沉的江面
【合】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
抒情
(设问)
合作探究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黄鹤楼》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合作探究
结合下面资料,从时间跨度上说说你对首联和颔联的理解。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
今
今
昔
吊古:仙人驾鹤
伤今:鹤去楼空
追昔:黄鹤不返
伤今:白云悠悠
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首联和颔联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仙人离去,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徒然”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合作探究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悠悠”用的很好,试进行简析。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悠悠”运用叠词,写空间的广袤,表现出一种世事苍茫之感,抒发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与怅惘。
合作探究
颈联,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颈联所展现的画面,有何作用?并进行简要赏析。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物: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历历树、萋萋草,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作用:登楼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见乡关,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鹦鹉洲的典故也含蓄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合作探究
尾联以抒情作结。找出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愁”字。
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怀乡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合作探究
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梳理诗句中的景色和情感变化。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诗句 景色 情感
首联 神异渺茫
颔联
颈联 明丽如画
尾联 朦胧凄迷
吊古伤今,无限怅惘
岁月易逝,世事难料
怀才不遇的感慨
思乡之愁
合作探究
诗歌题为《黄鹤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围绕诗题处处写楼而前后景色三变的。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①首联写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
②颔联写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
③颈联写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
④尾联写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合作探究
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要分析《黄鹤楼》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①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合作探究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在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该诗不仅写景,还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文章主旨
《黄鹤楼》为吊古伤怀的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仕途不顺的失意、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同时,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着手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感叹。
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2)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诗人运用叠词描绘江边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课堂检测
2.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
【解析】B项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所以“后四句想象”表述错误。
课堂检测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等,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B
【解析】B.有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的说法显然错误。“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课堂检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思考:这首诗与《黄鹤楼》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用典
感慨
描写
抒情
引出黄鹤楼
仙人已去
登楼所见
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境界高远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