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黄鹤楼》【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黄鹤楼》【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7:35:36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14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重点]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化常识,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品析诗句,把握诗人情感。
3.[难点] 鉴赏诗中关键词,感受诗歌意境。
关于黄鹤楼,历史上有过种种传说。《齐谐记》中说黄鹤楼建筑在黄鹤山上,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因此山名黄鹤。后人在山上建一座楼,便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中说荀瑰(瓌)曾在黄鹤楼上望见空中有仙人乘鹤而下,仙人和他一同饮酒,饮毕就骑鹤腾空而去。唐代的《鄂州图经》中说:费祎登仙之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休息。
今天,我们来欣赏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的情怀。
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明确: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2.黄鹤楼是我国历史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你了解它吗
明确:黄鹤楼,我国历史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其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古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曾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一直被认为是题黄鹤楼的千古佳作。
黄鹤楼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的。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探究一】 理解诗意,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诗歌。
探 · 教材写法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想的是黄鹤楼的传说。
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草木茂盛的样子。
分明的样子。
【译文】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上看到的别处的景,想的是故乡。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在让崔颢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诗歌小结
3.《黄鹤楼》是一首    言    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    看到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   之佳作。
明确:七 律 远眺 怀乡
【探究二】 品读诗句,把握情感
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的诗句是哪两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而去,杳无踪迹,眼前只有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不免使诗人感到怅然若失,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2.《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此处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世事苍茫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之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原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
4.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世事苍茫的感慨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探究三】 欣赏领悟,鉴赏评价
这首诗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唆 试分析。
明确: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的回环往复,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虚写,是从神话传说写起,指传说中的黄鹤。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第一、二句一虚一实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表明永远不再回来,是一种彻底的寂寞。前两联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同时不合格律,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我们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意,亦无“拗律”之感。
【课堂小结】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事后,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可见,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在让崔颢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黄鹤楼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搜集与黄鹤楼相关的古诗文、传说、故事等。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