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诵读并默写古诗。
2.[重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难点] 明确诗歌采用的写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风骨。
乱世出英雄,英雄有壮志。建安年间,有这样一批文人志士,他们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伤痛。透过这些慷慨悲凉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难的时代和屹立在苦难中的文人的风骨。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曹操的风骨,这节课我们感受另外两位诗人的风骨。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赠从弟》(其二)
1.了解作者。
明确: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曹丕曾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他因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中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但他不仅没有产生对人生、前途的厌倦空幻之感,作品中还充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理想因素。《赠从弟》(三首)便写于此时,也体现出这样的风骨。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jìng
sè
zhēn
lí
níng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探 · 教材写法
赠从弟
题意:这是诗人刘桢写给堂弟的诗。
赠:就是送,给予的意思。
从弟:堂弟。古人称共曾祖父不共父亲(属平辈)的亲属中年幼于己的男性为从弟,即堂弟。
古体诗
咏物诗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
形容风声。
挺拔的样子。
严酷
诗意:任它满天冰霜严酷,松树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吗?(是因为)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
遭受严寒。罹,遭受。 凝寒,严寒。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多么。
终年,一整年
刚劲
猛烈。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呼啸的狂风。风是多么猛烈,松枝又是多么刚劲!任它冰霜凛冽,松柏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探究二】 再读诗歌,明确写法
诗人写“松”,为什么写“风声”“冰霜”
明确: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探究三】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赠从弟》是组诗,另外两首分别以 、藻、凤凰作比,刘桢同样勉励他的从弟要坚守节操,端正不阿,反映出刘桢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资料卡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一)
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 将须圣明君。
——《赠从弟》(其三)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赠从弟》(其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桢。
明确:读《赠从弟》(其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弱单薄的刘桢。在乱世之中,他像被狂风劲吹着的飞蓬。而他面对这苍凉的社会现实,依旧放声高呼——做人应有松柏本性!
【探究小结】
在《赠从弟》(其二)中,诗人借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尚气节,表达自己志向之坚贞,同时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我们也应像刘桢一样,坚贞自守,慷慨磊落。
预 · 教材新知——《梁甫行》
1.了解作者。
明确: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谥号“思”,世称“陈思王”。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原有集,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评价: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士祯
2.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诗人来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3.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梁甫行
曹 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释诗中重要的字词。
探 · 教材写法
梁甫:本为泰山下的低矮山丘,古代为平民丛葬之处,诗中借指人生的卑微与无常,暗含对底层生命的深切悲悯。
行:属乐府诗体裁,又称 “歌行”,句式灵活,便于叙事抒情,如曹操《短歌行》通过 “对酒当歌” 抒发人生感慨,曹丕《燕歌行》以 “秋风萧瑟” 书写离愁别绪,而曹植此诗则以 “行” 体记录民间苦难。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诗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一样。
表面写各地气候迥异,实则暗指边海地区因远离政治中心,成为被朝廷遗忘的 “化外之地”,风雨狂暴的自然环境,正是民生疾苦的隐喻。剧哉”(痛苦啊)如一声悲叹破空而来,“寄身” 二字尤见无奈 —— 非 “居住” 而是 “暂寄”,暗示边民如蝼蚁般生存,毫无安全感可言。
气候不同。
泛指各地。
艰难啊。
居住,生活。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诗意:妻子和儿女如同禽兽一般,行动和栖息都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柴门如此冷落萧条,狐狸和兔子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以比喻手法写边民生活如禽兽般原始,被迫栖身山林险阻,衣不蔽体、蓬头垢面,凸显生存的无奈与悲苦。
白描手法勾勒家园景象:柴门破败,狐兔自由出入,侧面烘托人烟稀少、民生凋敝,强化边民的恐惧与凄楚。
行动和休息
像
冷落、荒凉
悠闲自在地行走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一样。边地的贫民多么艰苦啊,他们栖身于荒山野岭之中。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中自由行走,毫无顾忌。
【探究二】 再读诗歌,赏析诗句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边地景象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明确:“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写边地人民寄居草野,流离失所。“剧”是“艰难”的意思,直言边地人民的生活艰难,抒发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写边地人民不得不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抒发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写家园荒芜,狐兔出没,却无人烟,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探究三】 又读诗歌,明确写法
1.诗的前两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写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作从地域不同则气候各异写起,引出下面对人民痛苦生活的描写与感叹。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地描写了边地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地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探究四】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曹植虽贵为皇亲宗室,但在乱世之中,仍不知能保住头颅几时,稍有差错,转瞬便身首异处。
资料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梁甫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植。
明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哥哥迫害的曹植。落魄孤寂的他被发配到边地,目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生悲悯,不禁泪湿衣襟,长歌当哭。
【探究小结】
曹植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伤痛。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乱世之中百姓挣扎求生的艰难,也深切感受到乱世中怀抱济世之志的曹植内心的激愤,但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他那无能为力的痛楚。请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更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探究五】 深入理解,比较异同
比较《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三首诗的异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诗歌 写作手法 抒发情感 风格特点 语言特色
《龟虽寿》 托物言志
《赠从弟》(其二) 对比
《梁甫行》 白描
明确:
诗歌 写作手法 抒发情感 风格特点 语言特色
《龟虽寿》 托物言志 惜时奋进 慷慨悲壮 古朴刚健
《赠从弟》 (其二) 对比 坚强不屈 格调高峻 质朴、刚劲峭
拔、情深意长
《梁甫行》 白描 忧国忧民 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朴实自然
【探究六】 拓展延伸
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建安七子”。
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王粲《从军诗》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阮瑀《怨诗》
……
这些含血泣泪的诗句如天上奔雷,充满力量,自此“风骨”二字成了建安文学的代名词,也成了后世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评价。
后世的嵇康、阮籍、左思、陈子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建安风骨的影响,在挫折和苦难面前昂扬向前,其创作的作品也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了建安时期的两首诗,通过反复诵读,明诗意,知写法,悟风骨。风是文之意气,骨是文之主体。这群文人的风骨成为时代的强音,这群文人的诗作也成为历史的印迹。最重要的是,他们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建安时期虽然不复再有,但铮铮风骨永世长存。让我们一起诵建安之音,传千秋风骨!
板书设计
梁甫行
曹 植
边海民同情下层贫困人民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用白描的手法将《梁甫行》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