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 了解诗歌体裁,熟读并背诵诗歌。
2.[重点] 感知诗歌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
《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作者曹操。
《赠从弟》选自《建安七子集》,作者刘桢。
《梁甫行》选自《曹植集校注》,作者曹植。
从四首诗歌的出处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分析,这四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
请同学们阅读每一首诗歌的注释,看这四首诗歌的出处、作者,辨析诗歌的体裁。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指唐以前所写的诗歌,包括“歌”“行”“吟”等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起义不断,天灾连着人祸,百姓民不聊生。
这是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
1
乱世中的别离——《庭中有奇树》
2
乱世中的雄心——《龟虽寿》
3
乱世中的坚守——《赠从弟》
4
乱世中的悲惨——《梁甫行》
1
2
3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庭中有奇树》
1.了解《古诗十九首》。
明确:《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也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
《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
《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
《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
《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2.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探究一】 疏通诗意
探 · 教材写法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诗意: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诗意: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我将要把它给予我思念的人。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滋:繁盛。
华:同“花”。
攀引枝条。
花。
给予,馈赠。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没法能够送达给他。
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因别离历时很久,想借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香气。
没法。
充满。
离别。
历时很久。
送达。
思念的人。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庭院里有一株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生意盎然。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给予日夜思念的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花无法送达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值得珍贵的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花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探究二】 析行文之妙
请大家跟随诗中女主人公的目光,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在一方庭院中,我发现了一棵 的树,这棵树有 和 ,于是,我 ,想要 ,但是,我又想到 ,不禁感叹 。
明确:佳美、珍贵 茂密的绿叶 繁盛的花朵 折下一枝花 送给思念的人 所思之人离我很远 花再珍贵,若不能给予思念的人,又有什么价值
【探究小结】
在小小的庭院里,女主人公先惊见奇树,后观绿叶,接着赏繁花,而后折花,再生“遗所思”之心,却无奈地意识到路远难达,不禁心生感慨,叹别离之久。可谓浑然天成,层层写来,千回百转。下面是名人对此诗的评价:
①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朱筠
②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有千回百折,而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邅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张庚
【探究三】 赏用字之奇
1.“馨香盈怀袖”中一个“盈”字称得上“一字千金”。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盈”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香之浓,也暗示思妇手执花枝,已站立很久。手执花枝,良久站立,任花香充满怀袖,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2.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字称得上“一字千金” 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示例一)“奇”。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赞叹与惊喜之意;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熟悉的草木变得不平常起来,更能凸显庭中人见到这棵树时的惊叹与喜悦。
(示例二)“华”和“荣”。此处都是指花,但不用“花”而用这两个字,更能显出花的华美娇艳与繁盛。
【探究四】 品情韵之长
1.主人公特意“折其荣”,又执花久立,使花香盈袖,却又为何发出“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的感叹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因路远难以送达,女主人公无可奈何,只能以这两句诗自我宽慰。这两句诗卒章显志,升华情感,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2.无可奈何、相思怀念都是哀怨凄婉的情感,诗人为何要写“奇树”“绿叶”“华滋”“荣”这样繁荣旺盛的景象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花繁叶茂,本是春日盛景,应当与人共赏,偏偏所思之人身在远方,这一景触发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衬托出她的孤单寂寞。
【探究小结】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孤寂折花图”,后四句描绘了一幅“落寞赠花图”。这首诗通篇不离“奇树”。诗人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抽丝剥茧般将女主人公对远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期盼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表现出来,委婉含蓄。此外,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与女子的思念之情结合起来,再加上生动真切的细节描写,使含蓄内敛的情感隐藏于字里行间,达到辞浅思深的效果。
1.了解作者。
明确: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戎马倥偬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其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多有慷慨悲壮之气。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龟虽寿》
2.文学资料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于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了安定北方边境,率军征伐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胜利。这首诗是他得胜归来的时候写的。
4.朗读这首诗,注意读音。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jì lì
zāi
yí
节奏稍快
语调高昂
节奏缓慢
语调低沉
节奏轻快
节奏稍慢
深沉委婉
【探究一】 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探 · 教材写法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骏马,好马。
诗意:年老的好马虽然卧在马槽里,但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停止。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已:停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长寿延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诗意:庆幸极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永年:长寿。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连词义而成句意。
明确:神龟虽然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终究也会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未曾泯灭。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一定可以长寿。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探究二】 赏读诗歌,体会情感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有什么深刻内涵
明确:诗人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表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这四句体现了诗人“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的清醒和豁达。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志”指的仅仅是年老的千里马的志向吗
明确:不是。诗人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己虽然形体衰老,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志向,仍想干一番事业,奋斗的心不会消沉。这四句直抒胸臆,是全诗的核心,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雄心和决心。
3.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你看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诗人理性看待天命,他不甘衰老,认为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益寿延年。这里体现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探究三】 重读诗歌,感悟风骨
曹操是乱世英雄,平定北方,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理想和胸襟。
资料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请你展开联想,描述读《龟虽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明确:阅读《龟虽寿》时,我看到了一个锐意进取的将军,一个威武霸气的老人。北征乌桓胜利归来,诗人想到人生已至暮年,不禁慨叹生命有限。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奋斗前行,他是直面风暴的勇士,更是站在烽火硝烟里的英雄。
【探究小结】
《龟虽寿》这首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刚健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老当益壮、锐意进取、乐观向上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 腾蛇——生命有限
老骥 烈士——继续奋斗
盈缩 养怡——延年益寿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推荐诵读《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