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14 唐诗五首
第五课时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1.[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并熟练背诵诗歌。
2.[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难点] 品词析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导入新课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探究一】 理解诗意,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诗歌。
探 · 教材写法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歌释义。
“钱塘湖”即西湖,“春”是作者观赏美景的着眼点。“行”是全诗的线索。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衔取。
【译文】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乱花 渐 欲 迷人眼,
浅草 才能 没 马蹄。
各种颜色的野花。
副词,将要,就要。
使人眼花缭乱。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遮没,盖没。
【译文】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 阴 里 白沙堤。
以孤山为参照物。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3.通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4.从哪里可以读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象
明确: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
明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探究二】 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从炼字的角度品析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明确:“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早莺人格化,写早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状态。这两句着意描绘早春莺莺燕燕的动态,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如何理解颈联中的“乱”和“浅”
明确:“乱”指春天百花初放,种类繁多,但尚未缤纷,而缤纷之态可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浅”则指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仅能遮没马蹄。这两个字精准地表现出初春景物的特点。
3.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最爱”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春色之中。
【探究小结】
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除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外,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使我们从生机盎然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喜悦心情及其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喜悦 热爱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4课的训练。
3.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小散文。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