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8:36:21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11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重点] 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2.[重点] 把握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
3.[难点] 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新闻播报:北京时间2024年11月20日至21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NST)公布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奖获奖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凭借在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方面的贡献获得2024年度诺贝尔可持续发展杰出研发奖。
导入新课
2015年屠呦呦获得
诺贝尔医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家族对推动人类科技、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了上述奖项,诺贝尔基金会还是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同学们,你们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吗?首届诺贝尔奖设立了哪些奖项?又有哪些人获奖呢?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读读写写】
颁发( )  遗嘱( )  jiàn( )树    
仲cái( )   巨额( )
【据意猜词】
1. :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2. :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
bān
zhǔ


é
遗嘱
仲裁
【探究一】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结构
1.通过阅读课文,你了解到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探 · 教材写法
明确: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地点、颁奖机构,以及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等。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旁批,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电头 地点:斯德哥尔摩。时间:1901年12月10日。通讯社:路透社。
导语 位置:第1段。
第一句,交代颁奖的时间和颁奖机构;第二句,交代诺贝尔奖的来历、分类及获奖条件。
(续表)
主体 第2段,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背景 第4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和奖项评议权的分离。
3.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1)大屏幕出示资料:
消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往往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部分,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这就是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资料卡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军事临时征用,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后来,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把最重要的战况写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依次写下去。后来《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在编稿时,把关键内容“倒”到文章开头,这是“倒金字塔结构”中导语的雏形。
到1880年,导语在新闻写作中普遍使用,“倒金字塔结构”也应运而生。“倒金字塔结构”以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来安排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即:
(2)“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同学们看大屏幕,是不是像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依据这一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探究小结】
本则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内容——颁奖情况、奖项来历及获奖者应具备的条件放在开头;然后详写获奖者的情况,略写颁奖机构、时间、地点;最后补充新闻背景——资金来源与两权分离。这样安排,更好地突出了消息最重要的内容和受众最关心的信息。
【探究二】 研读段落,理解内容作用
1.消息语言要求简洁,作者在第1段中写诺贝尔遗嘱的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诺贝尔遗嘱的内容交代了获奖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这是与诺贝尔奖有关的重要信息,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奖项,同时引出下文获奖者的相关情况。
2.第4段介绍新闻背景,如果删去也不会影响新闻的完整性,但却不能删去,请根据你的理解阐明理由。
明确:这段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段文字暗含了对诺贝尔的敬意。
3.【大单元勾连】 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请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分析其中某一重要段落的作用。
明确:(示例一)《邓稼先》一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示例二)《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独句成段,照应了开头。开头停住脚步是因为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此时加快脚步是因为受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探究小结】
消息篇幅较短,因此语言相对简洁,这就要求其内容集中。我们在阅读消息时,要关注段落内容,理解这些内容对于体现新闻特点、充实新闻信息等方面的作用。
【探究三】 品读语言,体会特点
1.根据《消息二则》的学习,请同学们回顾消息的语言特点。
明确: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
2.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明确:
(1)“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所以此处用“发现”,既体现了这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方面的贡献,又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
(3)“颇有建树”中的“颇”是“很,相当”的意思,“颇有建树”在文中用于对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诗歌创作的评价,很有分寸,也很客观。
(4)“首次”和“每年”说明这是该奖项的第一次颁发,并且以后每年颁发一次;“最大”表明程度,说明这个奖项的获奖条件。这些词语都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探究小结】
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以及对资金管理权和奖项评议权的分离的特别说明,既客观又简洁。另外,文中多用陈述句,语言十分朴实。这些都体现了消息语言的特点。
【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事实,交代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以及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的崇高敬意。
消息正文的结构
教材溯源:明考点
请分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正文的结构,体会消息结构的特点。
串 · 教材重点
方法指导:巧总结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关键信息集中,读来一目了然。
答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正文的结构为“倒金字塔结构”,导语部分先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事件;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和地点;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整篇报道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
板书设计
首届
诺贝
尔奖
颁发
作业布置
1.运用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报道一则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校园新闻,100字左右。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3课的训练。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