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8:38:2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11
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目标
1.[重点]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重点] 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3.[难点] 品读语言,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硝烟岁月。
导入新课
(下面播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视频)
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视频,我们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一重大事件。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则消息。
1.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预 · 教材新知
作者 毛泽东 生卒年 1893—1976 字 润之 籍贯 湖南湘潭
评价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作品风格 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用典丰富。 代表作品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2.背景资料。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意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3.文体知识。
项目 相关知识
定义 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结构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1)什么是消息?
结构 原则 重要性递减原则,即“倒金字塔结构”。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即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而是倒过来,先说结果,然后再依事实的重要程度,重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依次写来。
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如何阅读消息?
第一步,理清消息的结构,确定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包括背景和结语)。
第二步,根据“新闻六要素”梳理消息的主体部分。
第三步,注意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读读写写】
kuì( )退 泄气( )   dū( )战   要塞( )
业yǐ( ) 摧枯拉xiǔ( ) 锐不可当( )

xiè

sài


dāng
4.速读课文(或听读),字词检测。
【据意猜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3.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4.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5. :已经。
溃退
锐不可当
风平浪静
要塞
业已
【探究一】 整体感知,把握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尝试找出这则消息的五部分。
明确:
探 · 教材写法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后结语前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刚刚同学们找到了这则消息的各个部分,明确了这则消息的结构。但是消息的开头还有几个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它不属于这些部分,那么它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是消息的电头。它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消息中的事实真实,报道及时。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了解新闻的“六要素”,然后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找出它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被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在芜湖、安庆之间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南渡长江
渡过长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4.回顾刚才所学内容,谈谈你阅读消息的方法和心得。
明确:(示例)(1)消息的标题是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导语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
(2)消息的导语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3)主体部分一般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事件。
(4)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少,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探究二】 品读语言,感受特色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人民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这两个词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句中的“不到”和“即已”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不到”指用时少于二十四小时,表明时间短;“即已”是“就已经”的意思,表明速度快。这两个词准确地交代了新闻事实,并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探究小结】
通过上面两道小题,请同学们从语言的角度探究消息的表达特点。
明确:消息在叙述事件时,语言应简洁凝练、准确真实,侧重交代事件的过程。有时消息报道还应体现一定的倾向性。
【探究三】 欣赏领悟,体会情感、立场
1.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字里行间带有的感彩。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表明反动派经营的长江防线应是牢不可破的,但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的情形。
这里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凸显了我军的势不可当和敌军的不堪一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敌军的嘲笑与讽刺。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2.【大单元勾连】 请同学们回顾,除本文在行文中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外,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作者以深情的祝福,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约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表达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善战
所向披靡
作业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搜集一些最新的消息,多了解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