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新版八上语文授课课件(配套上课典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0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11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重点] 把握消息的结构,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2.[重点] 学习文章合理安排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胜利豪情。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理想、抱负、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中,即使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毛泽东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60余年,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和“级别最高的记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撰写的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入新课
【探究一】 整体感知,把握消息的内容和结构
1.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
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探 · 教材写法
标题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续表)
导语
主体部分 及其分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和人数。
(续表)
主体部分 及其分层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写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续表)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何故
如何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
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探究二】 提取信息,品析详略安排
1.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
渡江三路大军(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到达、占领地区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续表)
渡江三路大军(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到达、占领地区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2.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消息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东路军的原因:一是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二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是由于二者“所遇敌情一样”,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如此安排详略,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4.回顾这则消息详略的安排,谈一谈你在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详略。
明确:(示例)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主题、结构、内容等来安排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题;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探究三】 品析语言,感受情感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句子体会。
(1)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句中的“突破”换成“越过”,“渡至”换成“到达”,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不好。“突破”一词准确地体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此处有敌军防守,我军通过歼灭或击溃敌军,冲破了敌阵。如果换成“越过”,则不能表现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地体现了渡江作战的特点。若用“到达”,则意思太过宽泛。
(2)将“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换成“消灭”,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明确:不好。“歼灭”有全部消灭(敌人)的意味,语意较重,适合用于大型战争等场面。与“消灭”相比,“歼灭”更符合语境,更能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一句中的“控制”“封锁”“切断”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敌方船只已不能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军通过铁路逃跑的路线。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进行举例分析。
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见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句中的“冲破”“横渡”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3)“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
“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3.【大单元勾连】 除本文在行文中表明了情感外,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明确:(示例)《邓稼先》一文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议论。在叙述完中路军的战况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取得胜利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而深化了消息的主旨。
【探究四】 课外拓展,延伸感悟
学完这两则消息后,你会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
明确:(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毛泽东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呈现的是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磅礴场景,从中可以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满怀豪情,体会到这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的高度自信,以及对我军将士的高度赞扬。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的道理。
串 · 教材重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就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简短的消息。(不超过100字)
2.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1课的训练。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