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3 10: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藤野先生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瞥见(piē) 菲红(fēi)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B.拖辞(tuō) 畸形(qí) 匿名(nì) 抑扬顿挫(cuò)
C.诘责(jié) 解剖(pāo) 宛如(wǎn) 油光可见(jiàn)
D.凄然(qī) 教诲(huì) 驿站(yì) 杳无消息(yǎo)
2.请你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南开大学的教学楼里,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在保安的______下走进教室。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却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______的力量,用清晰婉转的声音朗诵起《采莲曲》,那______的声调配合着她肢体的微微变化,使得诗歌意境从抽象的文字中进一步________,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这位老人,便是叶嘉莹先生。
A.扶持 坚忍 抑扬顿挫 延伸
B.搀扶 坚韧 抑扬顿挫 延伸
C.扶持 坚韧 沉郁顿挫 蔓延
D.搀扶 坚忍 沉郁顿挫 蔓延
3.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B.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的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C.大峪乡的粮食专业户为了取得来年的大丰收,自觉的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D.这时要防止以偏概全、一叶蔽目的片面、急躁情绪。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898年,初尝世态炎凉之辛酸的青年鲁迅,带着对新知的渴求,离开故乡。他去南京上新式学堂,后去日本学医,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科举的道路。但在学医途中,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于是,鲁迅结束留学回国,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18年,他听从《新青年》同人的召唤,加入新文化阵营,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此后,他不断发表作品,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向令人窒息的“铁屋子”发出有力的冲击。他弃科举读新学,弃医从文,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
A.在文段中,“新知”“传统”是名词,“召唤”“冲击”是动词。
B.“愚弱的国民”“犀利的文笔”“新式学堂”“发表作品”都是偏正短语。
C.“鲁迅结束留学回国,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个句子中,“道路”作宾语。
D.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在人生道路上”与“不断”调换位置。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③句都用了比喻。
C.④⑦句都用了反语。
D.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其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B.“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中“落第”原指科举考试没被录取,第是等第、名次的意思,考中了叫及第。
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叙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书中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事迹。
7.请仿照示例,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设计一张插图并且谈谈你设计的理由。
示例: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插图的内容:画面右边是阿长,她身穿蓝布衫,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画面左边是儿时的鲁迅,他正在翻看《山海经》,脸上的表情又惊又喜。
设计的理由:这幅插图特别能够突出阿长的慈爱,她费尽辛苦买来了儿时的鲁迅渴慕已久的绘图本的《山海经》,表现了人性中的至诚至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②“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③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④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⑤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⑥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⑦“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⑧“可以抄一点。”
⑨“拿来我看!”
⑩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8.概括选文中藤野先生和“我”交往的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选文第⑩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我”从藤野先生那里取回讲义打开看时,为什么“吃了一惊”?为什么感到“不安”又“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鲁迅说,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一:
将游牧草原与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进程,因中国雄心的不断增长和贸易的发展而加快。在汉朝,扩张的浪潮将中国的边界推进到更为广阔的疆土,并逐渐抵达西域。这地方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条将中国腹地和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敦煌郡连接在一起600英里长的通道——以西。
此前,前往西域曾受到匈奴人的阻碍。匈奴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些部落人群描述为蒙昧无知、茹毛饮血的野人。他们是汉朝重要的牲畜贸易伙伴,汉朝每年要从草原民族购买成千上万头牲口,同时,也要应对他们的进攻和偷袭。汉人常常派大使造访这些从小就擅长捕捉耗子、小乌甚至狐狸和兔子的游牧民;皇帝还会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无恙”。在一套正式的朝贡体系下,汉人要给游牧部落送去许多奢侈的礼品——包括大米、美酒和纺织品——只求换得和平。中国最重要的贡品是丝绸,因为它质地好、分量轻,铺床做衣都用得上。丝绸同时是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为换取和平而付出的物资总量十分巨大,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然而,对于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通道的开拓并不顺利。从一个绿洲到下一个绿洲,极端的高温、致命性沙漠风暴,让路途异常艰辛。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巴克特里亚骆驼变得弥足珍贵:这些动物能忍受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对致命性沙漠风暴的到来非常敏感。它们在预感到风暴来临时会“立即嚎叫着聚成一团”,商人和商队见到后会马上用毡布将自己的鼻口包裹起来。骆驼的使用让商旅跨越沙漠成为可能。
在艰难的环境下,必须有丰厚的回报才值得人们去冒巨大的风险。尽管四川的竹子和布匹可以出现在几千英里以外的巴克特里亚市场,但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价格高昂的珍贵物品丝绸。丝绸在古代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铸造足够数量的钱币是个难题,在饱受战火的边疆地区铜钱一文不值,而粮食也会随着时间腐烂。于是,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
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进入中国的客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他们将拿到通关文牒,也常常会被官员询问。像当代旅店的顾客注册制度一样,这些来客的信息均被仔细记录: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什么身份,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特别是(考虑到关税)他们所携带的货物及其价值。所有这些复杂的行政措施都为我们展示出都城长安是如何面对一个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节选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材料二 :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不论是欧亚大陆公元前两千纪印欧民族的南下与东进,还是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都带来了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公元前一千纪中期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西起埃及、爱琴海和多瑙河,东至中亚、印度河,北抵黑海、里海、咸海,南濒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几乎将古代除中国和西地中海地区之外的所有古代文明都联系在了一起。随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取代了波斯帝国的全部领土,还增加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本土,其中就包括其发祥地——马其顿王国。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他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却奠定了未来丝绸之路西段的基础。希腊化世界的主体就是亚历山大的部将们瓜分其帝国遗产后形成的三大希腊化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 其顿王国和亚洲的塞琉古王国。后者的地盘最大,也最难控制。塞琉古王国前三任国王与亚历山大一样,致力于希腊式城市的建立,以此来巩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同时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这就无形中拓展了波斯帝国留下的道路系统,从而使得张骞一旦进入中亚,也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往地中海和印度的道路。那些分布于印度西北部、中亚、伊朗高原和两河——叙利亚地区的希腊化城市,后来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丝路重镇,它们之间 的路线能够成为后来丝路的主干道或支线,正是由于此前希腊化世界的存在以及这个世界 内外各地之间联系的扩大与深入。
(节选自杨巨平《文明互动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朝皇帝对待匈奴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认为匈奴蒙昧无知,一方面恭敬地问候大单于,缴纳贡品。
B. 丝绸是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象征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C.汉朝对进入中国的客商实施了旅店顾客注册制度,在面对越来越繁盛的世界贸易时显示出了从容与自信。
D. 两千年前,丝路贸易就实现了事实上的“全球化”,提供了更多机遇,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1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得·弗兰科潘在记述汉朝和匈奴关系时,对汉朝的表述,与一些史书上“天朝大国”形象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历史。
B. 丝绸与竹子、布匹等物品相比,分量轻、易于携带,更适合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运输,因此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产品.
C. 汉朝对匈奴展开军事行动,目的之一是减轻贡品带来的经济负担,这印证了恩格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观点。
D. 丝绸之路开通前,民族的扩张与迁徙让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之间产生了碰撞与交融,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与基础。
14.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武帝时西域都护府对过境的中外客商,给予安全保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对一般商品货物检验后,发给许可证。
B.据汉代《九章算术》记载,如有商人将大米出口西域,出三关(内关、中关、外关)后的累进关税税率为三关税率之和,关税税率达到68%。
C. 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朝在阳关、玉门等丝绸之路主要城市设置关都尉或关令尹及下属官吏,负责稽查商旅和通关文牒,征收关税和市租。
D. 在敦煌附近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载:公元前52年3月6日驿站安置康居王使团从使者、贵人到随从商人, 一共76人,随行大牲畜78头。
15.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波斯帝国 →(崛起于)→希腊本土 →(联系) →诸多古代文明
B. 亚历山大帝国→(取代) →波斯帝国 →(增加) →希腊本土
C. 亚历山大部将→(瓜分) →帝国土地 →(形成) →三大希腊化王国
D.塞琉古王国 →(开创) →希腊式城市→(转化为)→丝路重镇
16. 丝绸之路是怎样打通的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7、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
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A 4.C 5.D 6.A 7.插图的内容:画面右边是鲁迅,左边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正拿着鲁迅的讲义给他添改,鲁迅在一旁认真地看着。
设计的理由:这幅插图能够表现出藤野先生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鲁迅的学习的关心。
8.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9.“从头到末”是从开头到结束,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讲义改得非常认真仔细,突出藤野先生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感激)之情。
10.吃惊: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不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感激:藤野先生对“我”的热情关心。
11.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例如:藤野先生的“伟大”表现在修改“我”抄的讲义的一丝不苟,诚恳地指出“我”绘的解剖图的错误,为“我”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为没能看到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而叹息等。
12.B 13.B 14.B 15.D
16.①汉朝通过战争夺取河西走廊,赶走游牧部落,打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东段)
②骆驼的使用开拓了戈壁滩边缘的通道,特别是玉门关以西的通道。(沙漠地段)
③统一的帝国,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掌控,拓展了道路系统,打通了从中亚通往地中海、印度的道路。(西段)
17、“略”
18、扎实、坚韧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精神。 (意思对即可)
19、悲愤、痛惜。(意思对即可)
20、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意思对即可)
21、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