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一着惊海天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难点)
3.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读标题,品“着”字
任务三 明确要素,概括事件
任务四 精讲点拨,逐层分析
任务五 深入探究,问题释疑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到“神舟”遨游太空,无不彰显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振奋着民族精神。科技的进步,凝聚着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大国的奇迹,由大国英雄一一创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通讯《一着惊海天》,领略大国英雄创造大国奇迹的风采。
任务四 精讲点拨,逐层分析
第一层次:(1-4)着舰前的准备。
第二层次:(5-21)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层次:(22-26)着舰后,人们激动的场景。
【新课精讲】
第一层次:(1-4)着舰前的准备。
1.这篇通讯第1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①对海天环境进行了全景式描写,交代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地点、环境;
②照应标题;
③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面,为下文舰载机在重重困难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2.第3、4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写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
①插入两段背景材料,指出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进一步渲染了开头两段营造的紧张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做铺垫。
3.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眼中”,海中航母的渺小和起伏不定,突出了舰载机着舰难度之大。
第二层次:(5-21)成功着舰的过程。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1.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有什么妙处 试简要说明。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2.这一句蕴含着人物怎样的情感?
作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自然表达,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3.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布满血丝的眼睛”写出飞行塔台内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紧盯”“密切跟踪”表现了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
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展现指挥监控台和飞行员的对话?试简要说明。
一方面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动作。
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增强了现场感。
5.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既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也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
简短的对话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不仅写出了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他们所具备的极高专业素养,也表明着舰过程进展顺利。
【课堂活动】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飞行员:请指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3000英尺!
着舰指挥员:航向270,航速170节……
飞行员:明白!(干脆利落)
(镇定、从容、自信,配合完美 代入感、紧张感、现场感)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比喻
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具体展现出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全过程。让读者清楚明白,更好地表现出了飞行员技术的高超。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富有感染力;同时化用诗句,引出下文对着舰过程的详细报道,增添了诗意。
【小组活动】
补充修饰语,品评场面描写之美。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 ① 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 ② 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 ③ 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 ④ 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 ⑤ 停了下来。
①“惊心动魄”概括了战斗机成功着舰时的浩大声势;
②“震耳欲聋”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
③“牢牢地”⑤“稳稳地”是叠词,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安全与平稳,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
④“疾如闪电”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通讯语言的生动性。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 ① (碰、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 ② (挂、钩)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 ③ (滑行、前行)数十米后,稳稳地 ④ (站、停)了下来。
①触 ②挂 ③滑行 ④停
“触”字有“碰”的意思,但程度轻,表现了舰载战斗机碰到航母甲板上时轻巧灵活的形态;
“挂”字体现出舰载战斗机的尾钩钩到阻拦索后仍然有位置的移动;
“滑行”表现出舰载战斗机撤去动力后,依靠惯性滑动前进的情形;
“停”字表现出舰载战斗机的最后成功落地,“慢”字无法体现其成功。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这段话使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
第三层次:(22-26)着舰后,人们激动的场景。
1.第22段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①这句话表现出某大国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
②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衬托出此次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 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 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这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承载着中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小组讨论】
面对我国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我心情非常激动。
我知道航空母舰是大国重器,这次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而且还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任务五 深入探究,问题释疑
1.作者是如何获取和组织事实的?
2.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3.本文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简要谈谈这篇通讯具有怎样的美感。
1.作者是如何获取和组织事实的?
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具体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同时,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
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
以搜集来的材料(背景资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延伸拓展,突出所报道的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完整有序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2.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1)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营造试验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
(2)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3.本文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简要谈谈这篇通讯具有怎样的美感。
动态美 情感美 语言美
动态美
文中的很多动态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场面,产生了视觉上的冲击。
如开头先是对海域环境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幅壮美的图景。在描述舰载机着舰的最后动作时,一系列细微动作的描摹、人物表情的刻画,使这次舰载机着舰过程在具有宏观的壮美之外,还具备了微观的细节之美。
情感美
如第3段字里行间透露着这次着舰的重大意义,展现出人民海军官兵的家国情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再如第7段“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对着舰过程的描写中,感情厚重。这样的美,是情感之美。
语言美
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气势恢宏。如把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战斗机比作“凌波海燕”等,语言优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阅读美感。
【概括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板书设计】
【学后感悟】
大国英雄具有 的风范。
心虔志诚
中流击楫
补天浴日
负重致远
头角峥嵘
……
大国崛起,呼唤英雄,锻造英雄;大国英雄,创造奇迹,铸就辉煌。中国已经进入需要英雄式担当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和担当。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我们无悔今生!
【拓展延伸】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供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它通常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它一般是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他军舰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利用舰载机为其他军舰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航空母舰通常采用编队作战,编队中一般有巡洋舰、护卫舰、驱逐舰、核动力攻击潜艇、快速支援舰或者是其他的综合保障舰艇。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三航母时代,大国巨舰乘风破浪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勇毅前行,人民海军航母部队始终聚焦使命任务,抓建设、打基础、强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一)辽宁舰
辽宁舰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舷号为“16”),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入列十年来,辽宁舰始终坚持忠诚担当使命、强化打赢本领,以昂扬奋斗的姿态开拓创新,实现了战斗力的一次次飞跃。在云飞浪卷中,辽宁舰顶风而行、破浪前进,创造了首次远海演兵、首次实弹射击、首次昼夜间着舰等我国航母建设发展历程上多个“首战首捷”。伴随着人民海军迈向深蓝的壮美航迹,辽宁舰一次又一次远航,舰载机的轰鸣声一次又一次响彻海天。
(二)山东舰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舷号为“17”)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迎来国产舰母时代。山东舰有20多层楼高,300多米长,主要工作区域飞行甲板面积达到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舰上共有3000多个舱室,实现社区化高效管理。山东舰的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
(三)福建舰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舷号为“18”)下水。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2年12月,福建舰入围“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榜单。
【课后作业】
【情感体验与表达】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请摘录相关语句并简要说明。
【意义探究与思辨】
1.文中提到“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结合你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可简单查阅),谈谈你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军人为实现这一突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理解和感想。
2.联系当前国际形势(选做),思考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创意表达】
设计一份“航母舰载机着舰成功纪念海报”,需包含核心意象、一句震撼人心的标语(可从文中提炼或自创),并简要说明你的设计理念。
视频:山东舰起降歼-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