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1.三峡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1.①正确认读和理解重点文言文词语;②了解有关文学、文化常识;③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语言运用)
2.①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②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景,感受三峡之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重点)
2.了解有关郦道元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重点)
3.熟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重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形结构来看,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之三峡,看这里的山和水有何特点。
1.走进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峻,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主预习—探新知
2.交流背景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水经》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水经注》不仅是我国的一部优秀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自主预习—探新知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自主预习—探新知
3.知识链接
长江三峡
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3千米,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
自主预习—探新知
【探究一】 朗读课文,读准读好
深度解读—探内容
课文中有许多四字句,阅读时注意不读破句子。
(1)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读好四字句的节拍。
四字句的节拍主要是二二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深度解读—探内容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沿/溯/阻绝 “沿溯”顿开。
清/荣/峻/茂 四字顿开,一字一顿。一个字一种事物,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猿鸣三声泪——沾——裳—— 情感要读出来,后三字一字一拖音,一字一感慨,一位辛劳的渔者在感受到三峡秋季的凄凉后,听到高猿长啸,不觉黯然神伤,泪流满面,举袖掩涕。
【探究小结】本文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秋之景,文气凄清、悲凉,节奏沉重凝滞。
【探究二】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附:
识记字音 阙( )处 襄( )陵 绝( )
属( )引 沿溯( ) 飞漱( )
曦( )月 素湍( )
重点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至于夏水襄陵( )
④沿溯阻绝( )
⑤素湍绿潭( )
⑥清荣峻茂( )
⑦良多趣味( )
⑧林寒涧肃( )
⑨属引凄异( )( )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完全没有
日光,文中指太阳
冲上,漫上
逆流而上
急流
茂盛
甚,很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重点词语 ⑩空谷传响( )
自非亭午夜分( )( )
不以疾也( )
绝 多生怪柏( )
飞漱其间( )
晴初霜旦( )
哀转久绝( )
回声
半夜
正午
快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天刚放晴
声音悲凉婉转
易考名句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重点内容 本文描写三峡夏季的水,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其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素湍”“回清”“悬泉瀑布”的动态之美与“绿潭”的静态之美相辅相成,动静结合,意趣盎然。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通假字 略无阙处( )
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 )
绝 绝 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 自非亭午夜分(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阙”同“缺”,空隙、缺口
隔断
极(高)
停止
在
如果
自己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故渔者歌曰( )
故 明知故犯(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素湍绿潭( )
素
可以调素琴( )
所以
故意
从前,原来的
白色
不加装饰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回清倒影( )
清
清荣峻茂( )
飞漱其间( )
其
其一犬坐于前( )
清波
清澈
代词,代指山峰
代词,其中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春冬之时( )
之
无丝竹之乱耳( )
古今异义 ①沿溯阻绝(古义:
今义:顺着;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
②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情)
③虽乘奔御风(古义:
今义:奔走;疾跑)
④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从;由)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顺流而下
到
指飞奔的马
如果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 )
②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 )
③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 )
特殊句式 ①飞漱其间(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飞漱(于)其间”)
②清荣峻茂(“清”“荣”“峻”“茂”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清波
飞奔的马
下霜
【探究三】梳理脉络,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
介绍了三峡的自然景观。
2.那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或者说什么结构来介绍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总分结构。
第1段先总体描绘三峡的地势,第2到4段具体描绘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3.由总分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第1段写山,第2至4段写水。
4.那郦道元笔下三峡的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词语概括。
美,山高峡长,清幽秀丽,富有生机,雄奇险峻,连绵不断……
【探究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经验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让我们感受到三峡山的高峻美,夏水的奔放美,春冬水的清幽美,秋水的凄婉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课堂小结
跟随郦道元,我们领略了三峡:山的巍峨,水的奔放,景的秀丽,高猿叫声的哀婉,山涧的深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状其形,写其势,绘其色,摹其声,让人全方位感受三峡的美。让我们不由得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作特点。(重点)
2.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三峡之美,美在山水。欣赏下面这些图片,背诵文中相关语句。
本文是一篇美文,美在景色,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探寻、感受它的美。
导入新课
【探究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深度解读—探内容
1.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何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
同时,先写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有高峻的山才有江流湍急的水势,写山也是为下文写水做铺垫。
2.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夏季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的歌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从结构上说,渔歌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作者是用哪些写作手法来把三峡不同景色的特点写得如此突出的呢
①正侧结合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写山连绵不断,山势险峻。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借助光线视角突出山的高峻。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写水,突出其凶险湍急。
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写夏水迅疾。(写夏水时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E.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凉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气氛;
F.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侧面写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②动静结合
静: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动:
A.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B.春冬——素湍、回清(动),绿潭倒影、绝 多生怪柏(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动),清荣峻茂(静)
C.秋季——林寒涧肃(静),常有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动)
【探究小结】写三峡之景,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进行描绘,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文章先写山,再写水,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描绘,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使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思路清晰。这是本文的写法特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学会运用本文的写法。
1.通过分析,同学们都能初步体会三峡自然景观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第1段,想象作者描绘的三峡的山的画面,然后来说说你感受到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从哪句、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绵不绝
七百里、连,无阙:三峡绵延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只有起伏,没有中断之处,这是写它的面积广,能从中感受到山连绵不绝的特点。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遮天蔽日、高峻雄伟
重、叠、隐、蔽:层山叠叠的悬崖峭壁,像一道屏障,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时分,日月升上中天,哪里能看到它们
【探究二】发挥想象,赏析语言
2.学生齐读下面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于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3.从作者对三峡景色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在其中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探究小结】本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所以,同学们,在一篇写景作文中,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写景方法,还要对语言进行锤炼,通过语言来突出景物特征。
拓展延伸
昔日,三峡是旅游胜地;今天,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更是游客云集。结合文章内容,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解说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夏季水涨,江水汹涌;春冬季节,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秋景凄寒,猿鸣哀转。登上三峡大坝,感受三峡的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课堂小结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经验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列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三峡
山——连绵、高耸 (高峻美)
水
夏:水势浩大、湍急 (奔放美)
冬、春:清幽、秀丽 (清幽美)
秋:凄凉、肃杀 (凄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