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藤野先生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绯红”“诘责”“油光可鉴”“抑扬顿挫”等词语。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3.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
4.透过事件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人论世解背景,积累字词奠根基
任务二 通览全文晓大意,梳理脉络探全篇
任务三 相识相处至离别,师恩点滴永驻心
任务四 心路历程探幽微,医文抉择显志向
任务五 剖文析情探心迹,青年鲁迅面面观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藤野先生
看到这个标题,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疑问?
任务一 知人论世解背景,积累字词奠根基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补充】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绯红:鲜红。
宛如:正像,好像。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瞥见:一眼看见。
精通: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文中是讽刺的说法。
决意:拿定主张,决计。
诘责:责问。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任务二 通览全文晓大意,梳理脉络探全篇
1.速览全文,找一找: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些事情?试用小标题概括。
【整体感知】
速览全文,找一找: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
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36)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仙台——北京
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些事情?试用小标题概括。
任务三 相识相处至离别,师恩点滴永驻心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白描是一种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写人物、环境等内容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也非常擅长白描,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用:
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谈到白描的方法时,他曾说:“白描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①添改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裹脚
说一说:由_________(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我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___的藤野先生。
“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
吃惊: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
感激: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为什么藤野先生询问裹脚的事情,会让作者感到“很为难”?
女子缠足是旧中国的陋习、国家的丑事。作者不愿与外国人提及此事,表现了他对旧中国弊病的痛恨,和对中国女子缠足的同情与救治的绝望。
【形象总结】
【考点备查】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跟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来写?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考点:概括典型事例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何人”“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
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伟大”指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课后练习】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绯红( ) 驿站( )
诘责( ) 畸形( )
答案:fēi yì jié jī
2.根据课文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这部文集中以记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即《 》记师恩,《 》记友情,《 》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答案: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阿长与<山海经>
3.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答案:A
播放视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