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唐诗五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唐诗五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07: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26.诗词五首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正确理解、熟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等名句。(语言运用)
2.抓住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词内容,学习诗词常用的抒情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思维能力)
3.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4.品析诗词佳句,理解诗词寄予的思想感情,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文化自信)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2.把握不同类别的诗歌知识,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重点)
3.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重难点)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往往是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文学高峰,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就从中撷取两种:诗和词。来品味一番这些巅峰之作,感受诗人精妙的语言和精美的旨意。
导入新课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有《陶渊明集》。
自主预习—探新知
《饮酒》(其五)
1.走进作者
《饮酒》组诗二十首,作于诗人归隐田园后,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前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闲居寡欢”,酒后命笔,用以“自娱”,聊为“欢笑”之作。后人则认为其是“借酒为题耳,非咏酒也”。其五是上述这一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2.交流背景
(1)古体诗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拘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饮酒》(其五)是五言古诗。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是七言古诗。
3.知识链接
(2)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每首诗的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的字数固定,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基本固定,押韵的位置固定。同古体诗相比,近体诗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
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
《春望》是五言律诗,《赤壁》是七言绝句。
(3)词
词,诗歌的一种,也称“长短句”。兴于唐,盛于宋。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也称“诗余”。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按风格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典雅柔婉,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豪放词雄浑高亢,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渔家傲》的体裁是词,“渔家傲”是词牌名。
结庐 东篱 悠然 车马喧
(lú)
(lí)
(xuān)
(yōu)
【探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深度解读—探内容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吟诵技法小卡片】二字/三字
①二字/(一字+二字)
示例:结庐/(在/人境)
②二字/(二字+一字)
示例: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吟诵技法小卡片】二字/三字
①二字/(一字+二字)
示例:结庐/(在/人境)
②二字/(二字+一字)
示例: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深度解读——品诗境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探究一】析“心远”
因为“心远”。
2.“心远”是一种什么状态
心灵避离尘俗,亲近自然,内心宁静;诗人远离朝堂,淡泊名利。
探究小结
通过说文解字,初步感知诗人淡泊名利
的高洁志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用原诗中一个词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美景特点。
悠然
【探究二】入“悠然”
2.找找哪些意象描绘出了田园风光之美。
资料卡
意象,“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菊与南山:色彩和谐,相映成趣,颜色朴素。
东篱与南山:一近一远,空间变换,恬淡、邈远。
山气、夕阳、飞鸟:动静结合,自由闲适。
3.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这悠然之景。
在茅庐外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朵朵素净的菊花,清新淡雅的花香弥漫周身,在享受这悠闲恬适的光阴时,偶然抬头,那高大的南山映入眼帘。已是傍晚,山间水汽氤氲,雾霭朦胧,在夕阳的照耀下,南山仿佛披上了一件轻纱彩衣,秀色可餐。此时倦鸟归林,成群结队,相伴而还。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有人说换一个字,把“见”换成“望”。到底是“见”更好,还是“望”更妙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
“见”更好。“望”有主动探寻之意,如之前学过的《野望》《望岳》;“见”有一种偶然的,不经意的美。“见”
有一种偶然的,不经意的美。更符合悠然的心境。
探究小结
通过赏析名句中的意象,感受诗中悠然的意境。通过联想,给诗句加入情境,进一步感受“悠然”的意境美。动词动作幅度大小角度赏析,迁移之前所学知识比较“见”“望”,进一步感受诗句透露出的悠闲、惬意、闲适之感,感悟“悠然”之境。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悠然自得”的心境。
1.见到如此美景,诗人心中到底是何心情,又有何感悟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探究三】品诗境
2.如何理解诗句中的“真意”
资料卡
(1)“此中”指的是诗人所见的悠然之景,是诗人隐居山林之后感受到的山水田园的意境之美。
(2)“此中”指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真意”是诗人淡泊名利、悠然闲适的心境。
(3)结合诗人生平理解(知人论世)。
陶渊明的诗文读来让人多么的惬意,相反的他的人生经历就有多么的曲折。
陶渊明经历了“五仕五隐”,前三次做官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耀门楣。可是东晋黑暗的官场让陶渊明认清了严酷的政治现实,他只得在浊流中勇退,一次又一次归隐。第四次他做了刘敬宣参军,此时他已经41岁,军旅生活,让他感到极度疲惫。于是再一次回乡。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任彭泽令。他本想用官家分配的几亩薄田种些秫米,酿酒作诗、养家糊口。然而这里的督邮既贪婪又傲慢,每次检查工作的时候,县的长官都要卑躬屈膝,而且还得向他行贿,才能破财消灾。于是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仅做官 81天便解印归乡。回乡之后,他便早出晚归,躬身自耕,听山间鸟语,看河川自流。陶渊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自此《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大量名篇佳作在这期间应运而生。
续表
“真意”指的是真实的意境:山水悠然;真正的心境:淡泊名利;真实的心志:隐居山林。
探究小结
通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领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堂小结
  同学们,《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体会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学习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高尚情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诗人一样,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由于他的诗真实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存世。
自主预习—探新知
《春望》
1.走进作者
这首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2.交流背景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3.知识链接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花溅泪 烽火 抵万金 胜簪 搔更短
(jiàn)
(fēng)
(zān)
(dǐ)
【探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深度解读—探内容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sāo)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茂密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1.诗歌的题目《春望》有什么含义
【探究二】所望之景
“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安的时候看到的景色。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此联中都有哪些景象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有什么作用
(1)国都、山河、草木。这首诗开篇就是春望所见(写景)。
(2)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望见被攻破了的长安城的春天,山河之上草木丛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3)以“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用“深”字写出了沦陷的长安城,满目疮痍。这一联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悲痛的感情基调。
易错提醒:“国”指的不是国家,而是指国都长安。“春”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到了春天。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
【探究三】望中所感
这一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在写自己因为感伤时事、思念家人,所以看到原本赏心悦目的繁花也忍不住落泪,听到本应悦耳的鸟鸣也觉得心惊;另一种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嫁接到花与鸟的身上,似乎花与鸟也会因感时而溅泪,因离别而惊心(也就是把花与鸟拟人化了,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这一联是在写望中所感,也就是抒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探究四】盼望之情
“连三月”写战争时间之长,“抵万金”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家书的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的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
2.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给诗歌增添了层层的悲哀。“白头”表现了诗人日益衰老。“搔”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搔头的情状。“更短”写出了愁的程度。诗人以“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头发的变化,表现了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他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著有《昌谷集》。
自主预习—探新知
《雁门太守行》
1.走进作者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据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这首诗写的就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状况。
2.交流背景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3.知识链接
压城    金鳞 燕脂  提携
(yā)
(lín)
(xié)
(zhī)
4.积累字词
(2)解释词语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金鳞: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象征将士们的威武和勇气。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1)字音字形
1.读准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探究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读准节奏:听音频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探究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读懂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1.明朝的胡应麟称赞这首诗“通篇皆赞词”,请仔细品读下面的诗句,理解胡应麟的赞语。
【探究二】深层理解,体会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压”“摧”二字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开”字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两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声不起”写天气寒冷,再现了作战的地点、时间,表现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气概。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诗人引用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太子丹和燕昭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因此荆轲和燕昭王招揽的贤士,都甘愿为君王效力,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诗人引用两个典故就是为了表现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报效君王的决心。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诗人描写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画面)白天:敌军压城,将士们严阵以待图。黄昏:战后惨烈图。夜间:夜袭易水图。
(情感)诗人意在颂扬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第2课时
《赤壁》《渔家傲》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诗词,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重难点)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导入新课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成名家。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自主预习—探新知
《赤壁》
1.走进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而当时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争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2.交流背景
折戟 磨洗 前朝 周郎 铜雀
(jǐ)
(mó)
(láng)
(cháo)
【探究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深度解读—探内容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què)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
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把握特色,理解诗情: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
【探究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借物起兴)。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慨,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做铺垫。
2.感悟诗情,识兴感之心: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探究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的郁闷。
3.品析手法,明兴感之巧: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试简要分析。
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资料卡
以小见大,即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其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探究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课堂小结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子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自主预习—探新知
《渔家傲》
1.走进作者
此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2.交流背景
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流派:包括婉约派和豪放派。
3.知识链接
(1)婉约派:代表词人有秦观、李清照、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等。主要内容是书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等。风格特点是: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等均可入词,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殷勤 嗟 谩 风鹏
(yīn)
(jiē)
(péng)
(màn)
【探究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深度解读—探内容
1.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读出韵脚。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划分节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划分节奏
(2)韵字有
雾、舞、语、处、暮、句、举、住、去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词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三座海上仙山。
1.这首词没有题目,请同学们给它加个标题,要求:只能用一个字,并能概括整首词的内容。你会用哪一个词
【探究二】走进梦境,读出“雄奇”

资料卡
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词中亦有“梦魂”一词。这是一首叙述梦中见闻感受的词。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交流: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翻卷如云的波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2.走进李清照的这个梦,哪些词句感受到“我”身在
梦中
链接材料
梵高的《星空》,感受梦境的梦幻、神秘、雄奇、瑰丽。
②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交流:天帝“殷勤”“归”传递关切之意,梦境让人温暖。
③九万里风鹏正举。
交流:使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大鹏这个意象,展现词人志向的宏大。
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交流:想象所乘轻舟被风吹往仙山,可见作者向往梦幻中的仙境。
探究小结
这首词叙述了一个梦幻、雄奇的梦。梦境中海天相接,作者乘船由银河进入天宫,向天帝倾诉自己的苦闷,渴望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仙山。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在《漱玉词》中别具一格。
1.作者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梦中的“我”有怎样的感受 请从词中寻找答案。
【探究三】再回梦境,读出“悲苦”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交流:言外之意是“我”去不了我想去的地方,我空有一身才情,在乱世,却没有任何用处。“我”因为对现实不满、悲愤、无奈,所以才进入梦中寻找安慰。
梦幻的背后是迷茫,雄奇的背后是艰险,亲切的背后是炎凉,壮志的背后是无奈。
2.知人论世,读出词情。在这梦幻雄奇的梦境背后,是否有其他情感
资料卡
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出众。/在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我“沉醉不知归路”。/在最美的年华,我嫁给了爱情。/虽有“人比黄花瘦”的相思苦,/更多的是情投意合的甜蜜。/可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我追随海上逃亡的皇帝,历经艰险。/丈夫去世,我的心永远空了。/孤苦无依的我四处漂泊,/寻寻觅觅,却总是冷冷清清,/昨日繁华已成梦一场,/我将归向何处
梦幻的背后是迷茫,雄奇的背后是艰险,亲切的背后是炎凉,壮志的背后是无奈。
探究小结
李清照这首词把梦境与现实相融合,在瑰丽雄奇的梦境中展现对现实的不满。
1.历代诗评家盛赞《渔家傲》一词开篇两句中的四个动词精妙,请细细赏析,说说它们妙在何处。
【探究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①“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②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③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④“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⑤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谩”是空,徒然的意思。词人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所以用这一词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探究小结
这首词融合典故、意境壮阔、想象丰富、用词精准、情感激昂。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李清照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课堂小结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向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板书设计
饮 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内心愉悦
宁静致远
山夕飞鸟伴——
板书设计
春望
翘首望景
国破草深
所思
所盼
所感
所见
低头思亲
触景生情
家书万金
战休国安
忧国思亲
板书设计
赤壁
兴感之由




折戟未销前朝之物
感慨议论
东风之力
二乔命运
借物
咏叹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第一、二句: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第三、四句: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第五、六句: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第七、八句: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色示物
板书设计
渔家傲
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梦中所见
海天相接
瑰奇雄伟
理想抱负
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