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红星照耀中国》先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不仅是一部新闻纪实巨著,更是一把刺破历史迷雾的利剑,它首次向世界全景式地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神秘面纱,并深刻揭示了支撑这一群体的精神内核。八年级学生阅读这本书,从精神层面来说,可以理解信仰力量,传承革命精神,涵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从阅读素养来说,可以深化及时性作品的阅读技能,将第一单元的新闻阅读与第二单元的传记阅读相互勾连,同时还能在历史语境中培养跨学科思维;从思维提升来说,埃德加·斯诺独有的外国视角,能引导学生寻根究底,培养独立的思维品质;从语言审美来说,作品纪实性和文学性的交融、宏大视角与微观叙事的结合,能让学生受到多种熏染。但是,历史语境隔阂与认知浅表化、政治理念与信仰理解的抽象化、生活经验与历史情境的断裂感、报告文学的独有文本特等问题,有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挑战。基于此,在学生正式阅读这本书之前,组织一次先导阅读非常必要。本次先导课以“重走红色之旅 遇见信仰力量”为主题展开,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序言和目录,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聚焦经典片段,感受文本特色;制定阅读规划,开展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
1.阅读序言,了解作品价值与成书过程。
2.通览目录,了解作者路线与主要内容。
3.精读片段,感受纪实风格与精彩描写。
4.规划阅读,确定阅读进度与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览目录,了解作者路线与主要内容。
2.精读片段,感受纪实风格与精彩描写。
教学难点
规划阅读,确定阅读进度与探究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经典照片《抗战之声》),仔细观察,说说封面有哪些元素?猜一猜这样的封面设计有什么隐喻含义?
预设——
封面元素:红色剪影的吹号红军战士、上方英文书名"REDSTAROVERCHINA"、下方中文书名及作者译者信息、斯诺签名、纯白背景衬红色渐变。
隐喻含义:红色战士剪影象征革命精神与集体力量,号角寓意唤醒民众、传递希望;红白对比凸显革命热血与光明前景,"照耀"一词通过渐变设计视觉化;中英文标题并列强调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与历史真实性。
二、读序言,解内涵
1.学生分组阅读《译者序》和《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自的内容。
预设——
《译者序》:介绍了翻译背景与政治意义、作品价值与国际影响、翻译过程与协作精神等内容。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介绍了作品的本质和归属、历史背景和预言验证、对中国的致敬和感谢等内容。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者相机追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立即序言内容。)
2.介绍纪实性作品(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特征。
真实性根基:以真实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为基础,拒绝虚构,通过实地调查、采访获取一手资料,确保内容可信。
主观介入与客观平衡:作者需亲身参与或观察(“在场性”),在记录中融入个人视角与思考,但避免过度干预事实,保持对客观性的尊重。
社会关怀与时代记录:聚焦社会问题、边缘群体或历史变迁,揭示深层矛盾,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现实批判性。
文学化叙事手法:运用文学手段(如场景描写、心理刻画)增强可读性,但严格限制虚构;通过细节、故事性传递情感,使真实事件更具感染力。
文体跨界与功能复合:融合调查报告、传记、新闻等多元形式,既追求真相揭露,也承担人文启蒙使命,激发公众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
3.这本书在发行过程中,曾经更名为《西行漫记》,相比而言,你更喜欢哪个书名,为什么?
预设——
《红星照耀中国》既具有象征性和革命预言,“红星”直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书名以恢弘的意象宣告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如“星火燎原”般传递希望与力量,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还有一定的国际传播力,直译英文原名RedStarOverChina,保留作者原意,凸显全球视野下中国革命的独特性,成为国际认知红色中国的标志符号。
《西行漫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传播策略,淡化政治色彩,伪装为“旅行札记”,有效规避国民党审查,使书籍在国统区秘密流通,成为无数青年奔赴延安的“思想通行证”;还能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西行”引发的公众对西北的关注,暗合读者对红区的想象,以含蓄叙事激发探索欲,扩大受众接受度。
三、读目录,知内容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预设——
时空双线交织:以“斯诺行程”为明线(北平→西安→保安→前线→返回),“红区历史”为暗线(领袖成长→长征→苏区建设→抗战主张),形成立体叙事。
由表及里深化:从破除谣言(外界视角)→记录现实(现场观察)→解读根源(历史分析),层层递进揭示中国革命本质。
个体与集体并重:领袖访谈(毛泽东、周恩来)→将领特写(彭德怀、徐海东)→士兵群像(“红小鬼”)→民众生活,多维度还原“人的革命”。
四、读片段,习方法
1.学生细读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中关于周恩来的相关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恩来?
预设——
温文儒雅,学识广博:初遇斯诺时,周恩来主动以英语问候:“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五年未用英语仍准确流畅),打破西方记者对红军“野蛮”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国际视野与文化修养。
细致务实,高效干练:连夜为斯诺制定92天完整行程计划,精确标注采访路线与对象,并手绘苏区草图,体现其超凡的组织力与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司令部仅设一名哨兵,居所土炕仅一顶蚊帐为奢侈品,铁皮文件箱与木桌构成全部陈设,与国民党悬赏八万元通缉的“危险人物”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革命者的纯粹性。
信念坚定,举重若轻:面对斯诺对苏区生存的质疑,他以“甚至没有盐吃,就靠人的意志坚持”回应,轻描淡写中透露出在华南多年艰苦斗争中淬炼出的钢铁意志。
追问:作者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
预设——
实地观察与亲历:斯诺记录穿越封锁线时的见闻,如沿途标语、农民与红军的互动,以及国民党“白匪”的追踪,均源于其亲身经历和现场观察。
直接人物访谈:通过对话关键人物获取信息,跟周恩来初次见面即深入交流,周恩来亲述个人经历(求学、革命),并为其制定92天行程计划。
背景资料与历史回溯:结合受访者口述(如周恩来的革命历程)和自身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如学生运动、北伐),补充背景信息。
(补充说明:纪实性作品经常以纪实性手法融合亲历细节与人物口述,破除谣言,还原真相)。
2.作者是怎么让周恩来这个形象如此生动的?
预设——
(1)细节化外貌描写:打破刻板印象
(2)语言与行为刻画:展现人格魅力
(3)环境与生活场景:烘托精神品质
(4)背景回溯与革命经历:揭示成长逻辑
(5)他人评价与历史定位:强化形象真实性
3.学生自读教材P59页内容,总结阅读红色经典的方法。
五、建规划,定主题
1.明确阅读任务(见教材)
2.小组讨论,制定阅读计划。
示例——
第一周:阅读1-3章
任务一:绘制斯诺采访的路线图。
任务二:结合相关内容,给贺龙写小传。
任务三:给书中出现的红色人物写颁奖词。
六、小结
重走信仰之路,翻开《红星照耀中国》,你将——
穿越八十七年时空,触摸黄土窑洞里的理想温度;对话烽火中的身影,解码红星照耀中国的精神密码;点燃青春的热血,见证一群人为信仰劈开黑暗的壮举!
这趟旅程,你将:见证一段被封锁的真相如何在笔尖重生,理解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如何改写山河,照亮自己心中那颗从未黯淡的星!
此刻启程,让斯诺的镜头带你看清:何为民族的脊梁,何为青春最滚烫的注脚!
七、布置作业
按照制定的计划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