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1:11:11

文档简介

八上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分析文本,提升筛选信息和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
3、感受渡江战役等历史事件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势,体会消息、背后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分析文本,提升筛选信息和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渡江战役等历史事件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势,体会消息、背后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长江图片或地图,简述长江作为“天堑”的地理意义和历史背景(国民党倚为屏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正是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名篇。
2.提问: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两则消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和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你们觉得是哪个字?
(预设:打、战、胜、攻、破、过……)
明确:今天我们就以 “渡” 字为“骨”,深入研读这两则消息。
二、梳理“渡”之事实
梳理要素: 围绕新闻六要素,快速梳理两则消息的基本信息:
1.何人渡? (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2.何时渡? (1949年4月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20日夜起)
3.何地渡? (安庆、芜湖之间;九江、安庆段;南京、江阴段)
4.如何渡? (突破敌阵、横渡长江)
5.渡之果? (占领广大南岸阵地、现正向繁昌等地进击中;已占领贵池等地,正向南扩展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等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为何能渡?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纷纷溃退”;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结构: 结合要素,区分两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有时隐含在主体中)。
三、品味“渡”之深意
1.圈画出描写“渡”的具体动作和场面的词语句子。
2.小组讨论: 这些词语句子在描写“渡”的过程中,分别突出了敌我双方怎样的状态?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气势?
明确:敌方:虚弱、溃败;
我军:英勇、迅猛、势不可挡;
氛围:宏大、紧张、胜利在望。
3.重点品味:
“冲破”、“突破”、“横渡”: 力度感、方向感、目标明确,体现我军主动进攻和强大攻势。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画面感极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目标坚定,速度迅捷。
“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比喻和直接评价,形象而有力地展现我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压倒性优势。
明确: 敌之“微弱”、“溃退”与我之“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渡”之必然成功。
四、探究“渡”之意义与情感:
1.提问:这场“渡”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解放江南广大地区,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全国解放即将到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2.思考: 作者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之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和豪迈之情,对敌人虚弱的蔑视。体现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万船齐放”等饱含褒义的词语,以及“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等对敌人的贬抑性描述。
小结: “渡”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历史进程的跨越,是正义对反动势力的胜利跨越,是人民力量不可阻挡的象征。这个“渡”字凝聚了这场战役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
五、比较两则消息的“渡”:
思考: 两则消息都紧扣“渡”字,但在详略、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报道意图?
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中路军渡江情况,相对简略,重点在“渡”的突破和初步战果,及时、快速传递突破性消息。
第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盛况,更详细具体,重点在“渡”的宏大场面、迅猛进展、辉煌战果及原因分析,全面总结,展现战役全貌和伟大胜利。
“渡”长江,是人民解放军用英勇和智慧完成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关键一步。这个“渡”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它所象征的不畏艰难、奋勇向前、势不可挡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六、拓展延伸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最豪迈、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⑧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七、作业布置
写一则新闻,报道一次班级或校园活动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主题部分语言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