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聚焦结构——解密消息的“骨架”
【教学目标】
1. 明确消息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 掌握消息的典型结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 重点理解“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消息结构的组成部分,“倒金字塔结构”的理解。
难点:“倒金字塔结构”的原理与实际应用分析。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闻初印象
提问:展示一两则简短的热点新闻标题或图片,提问:“看到这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
明确:消息(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及时、简要、客观”的报道。其核心是传递信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今天我们学习两则消息。板书课题:《消息二则》。
2. 初读感知,梳理要素
学生快速默读两则消息,圈画出每则消息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订正,明确两则消息报道的核心事实。(强调消息的核心任务是传递这些关键信息)。
示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二十一
何地:长江
何人:我三十万大军
何事:胜利南渡
何故:突破敌阵
如何:渡过长江,正向繁昌等地进击中
3. 探究结构:解剖消息“骨架”
活动一:寻找“构件”
提问:“一篇完整的消息,为了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事件,它的正文通常会分成几个部分来写?请大家再仔细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根据教师划分层次,思考每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第一行)高度概括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吸引读者。
师:这是消息的“标题”,概括核心。
(第一段)消息的开头部分,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包含最重要的5W1H),揭示主旨。
师:是消息的“眼睛”和“灵魂”,是消息的导语。
(第二段及之后)具体展开导语中概述的事实,提供更详尽的细节、过程、背景等。如本课主体是分述中、西、东三路战况
师:这是消息的主体,展开详述。
(可能穿插在主体中)介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历史、环境、原因等材料,帮助理解新闻。非必需。如本课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师:背景,辅助说明。
(最后一句或一段)消息的结尾,通常是事件的“结果、发展趋势、影响或意义”的概括。有时可省略。本课结语是最后一句。
师:结语 ,总结展望。
活动二:揭秘“倒金字塔”
创设情境:“如果编辑需要删减这篇消息的篇幅,你认为从哪部分开始删比较合理?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后面删,因为越往后的信息重要性越低。
师:“倒金字塔结构”—— 概念: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安排材料。最重要的信息(导语)放在最前面,次重要的随后,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
作用:
1.方便读者快速获取核心信息(看导语即可知大概)。
2.方便编辑删减(从后往前删,不影响核心)。
3.方便版面安排。
学生实践:让学生用“倒金字塔”的眼光再来读第二则消息的结构,体会其布局。
4. 巩固应用,小试牛刀
活动:结构分析卡
出示课前准备的另一则简短时事新闻(结构清晰)。
学生独立或同桌合作,快速标出该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如有背景和结语也指出)。
思考并讨论:这则消息是否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为什么?(找出最重要的信息是否在开头)。
指名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核心——消息的结构(五部分)和核心特点“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递减排列)。强调导语的核心地位。
【作业:】
1. 记住本课“读读写写”生字词,准备第二课时默写。
2. 熟读《消息二则》,记住消息5W1H和五部分结构。
附:最近一则消息
乌克兰哈尔科夫州遭袭,致1死6伤及铁路瘫痪
当地时间8月5日凌晨,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哈尔科夫州洛佐瓦市发动大规模袭击,造成1人死亡、至少6人受伤,其中包括2名儿童。
袭击导致多栋住宅楼、私人房屋及关键民用设施损毁,部分区域供电中断,供水系统亟待修复。乌克兰国家铁路公司证实,洛佐瓦市火车站在袭击中严重受损,1名铁路工人死亡、4名工作人员受伤,部分列车运行受阻。目前市政部门正全力抢修,俄方尚未回应事件。
——央视新闻(综合)
第二课时:聚焦语言——品味消息的“血肉”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消息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客观、鲜明。
2. 能结合《消息二则》的具体语句,分析其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 初步体会消息语言在传达信息和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消息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难点:客观与鲜明的辩证理解,语言表达效果的品味。
【教学准备】
课文《消息二则》(重点标注体现语言特点的句子)
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键句、对比句、练习)
准备一则语言啰嗦、主观性强的“问题消息”片段(用于对比)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快速提问上节课内容:消息的典型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它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导语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好的结构让消息有了清晰的‘骨架’,而恰当的语言则赋予它丰满的‘血肉’。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味消息的语言特色。”
2. 对比阅读,感知特点
活动一:找不同
投影呈现一段描述同一事件但语言风格迥异的文字(如:一段文学化的描写或一段充满个人情感的叙述)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或主体片段。
提问:“这两段文字都在描述一个事件,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一段更像是新闻报道?为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消息语言的“简洁、直接、重事实”等特点。
3. 精读品析,归纳特点
活动二:慧眼识“言”
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消息二则》(特别是重点语句),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最能体现消息语言特点的语句,讨论其特点及效果。
教师引导,结合学生找出的例句,深入剖析四大特点: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1)“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2)“百万”是实数,准确交待了渡江部队的数量。
(3)“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4)“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
师: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二)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让学生尝试换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体会原文语言的精妙。
例(《百万大军》导语)
原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换表达1:“解放军很多人,在很长的江面上,打过了敌人,过了长江。”(体会简洁、准确、动词力量的丧失)
换表达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在漫长的战线上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抵抗,浩浩荡荡地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长江。”(体会简洁性的丧失和主观渲染的增加)
讨论:哪种表达最符合消息的语言要求?为什么?
师: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消息语言特点简洁。
板书核心特点:准确| 简洁
4.聚焦关键句,深化理解
活动三:读“我”悟“我”
创设情境:在学完成两则消息后,准备对两则消息进行播报,尝试做一次播音员。
(一)从两则消息中寻找有“我”字出现的句子。说说“我”这个词的作用。
明确: (开火车式朗读)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因此:“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这些在播报的时候要读出来。
(二)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不同。
第一组:
A.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第二组:
A.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既是国民党东面防线的嘲讽,又有对我军英勇的赞扬。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新闻语言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表达出鲜明的情感态度。
板书核心特点:客观 | 鲜明
(三)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你知道哪些毛泽东的诗词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展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面对人生困境,气势如虹,重振旗鼓的气魄。
神女应无恙,当惊天下殊。——《水调歌头·游泳》
——积极建设祖国和改变河山的豪迈气概。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傲视寒霜,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本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对敌人的嘲讽和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以及胜利的喜悦。注意用陈述语气读出事情客观真实,用感叹的语气读出对敌人的嘲和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用停顿的方式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
5. 迁移运用,课堂练笔
活动:消息语言“瘦身”与“点睛”
出示一则关于校园近期活动的冗长、带有主观色彩的“通讯稿”片段。
要求:
1. 瘦身:运用“简洁”原则,删除不必要的修饰语、重复信息和空话套话。
2. 点睛:运用“准确”、“鲜明”原则,推敲关键动词、名词,使表达更精准有力,并能在客观叙述中自然体现积极意义(如活动效果、意义)。
附:
在我们这个阳光灿烂的九月一日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学校举行了开学军训活动
今天早上的时候也就是九月一日,天气非常晴朗,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空蓝得像一块布,我们学校就是某某中学的全体初一新生大概三百多个人左右吧,在学校里面那个特别大的操场上集合了,人特别多密密麻麻的,校长和副校长还有德育主任都穿着整齐的西装站在主席台上,校长先发表了讲话,讲了很多内容,包括欢迎新同学啊,军训的意义啊,要注意安全啊,还举了去年军训的例子说效果很好,然后总教官也上台发言了,他穿着迷彩服看起来很精神,声音洪亮地宣布军训开始。接着同学们分成十几个小组散开了,有的练习站军姿,有的练向左转向右转,太阳很大晒得大家流汗,但同学们都很认真。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天气更热了,有两个同学有点头晕去医务室休息了,老师赶紧送水给大家喝。最后五点钟结束的时候,德育主任总结说这次军训非常圆满成功,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努力。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修改(可口头或写关键句)。分享修改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是否符合消息语言特点。
明确:
1.标题冗长:包含重复时间描述及无效修饰词(“美好的日子”)。
2. 时间混乱:重复强调“九月一日”“今天早上”“下午三点”“五点钟”且无逻辑衔接。
3. 地点模糊:用“学校里面那个特别大的操场”替代规范名称(如“学校东操场”)。
4. 人物堆砌:罗列“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总教官、同学”等角色但无重点。
5. 事件零散:混合校长讲话、教官发言、学生训练、中暑事件、教师送水等多个场景,无主次区分。
6. 语言赘余:
重复描述:如“阳光灿烂/阳光明媚/太阳很大”。
口语化表达:“大概三百多个人左右吧”“密密麻麻的”。
无效细节:“天空蓝得像一块布”“校长穿着西装”。
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对比学习的规范新闻稿,圈出此处缺失的“五要素”(未明确说明军训原因、未聚焦核心事件),并删减至少100字,去掉冗余内容。
6.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回顾消息语言的四大特点:准确是基石,简洁是要求,客观是原则,鲜明(倾向性)是智慧。它们共同服务于消息传递核心信息、表达立场的目的。
作业:
1. 从《消息二则》中分别找出体现“准确”、“简洁”、“鲜明(倾向性)”特点的句子各一句,并简要说明理由。(“客观”特点在文中普遍体现)
2.(选做)关注一则近期新闻(电视、网络、报纸均可),注意其语言运用,思考它是否符合消息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