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7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7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1: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第7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留学日本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往事,塑造了一位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同时也穿插了作者思想变化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写作时的“我”与事件中的“我”)的特点,并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文阅读能力,能够梳理文章的主要事件。但对于鲁迅的文章,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情感内涵仍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可能对“伟大”一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需要引导他们从平凡的细节中体会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主要事件,学会拟定小标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伟大”的深刻含义;
3.体会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简练的特点。
4.感受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关爱学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分析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
难点: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双重情感(事件发生时的情感与写作时的情感),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之情和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读全文,梳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特别是与藤野先生相关)的几件典型事-件,并尝试为每件事拟订一个小标题。
2. 围绕藤野先生与作者的交往,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初步探讨为什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 初步感知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既回忆往事,又饱含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寻常师者,非凡怀念——切入文本,引发共鸣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一位老师让你印象深刻?他(她)做了什么让你至今难忘?(请1-2名学生简单分享)引出课题——是啊,一位好的老师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学巨匠鲁迅的回忆中,去认识一位让他感激和怀念了二十多年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二、寻迹仙台,理“事”明“线”——默读圈画,拟定标题
1. 任务一: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历了哪些事?重点找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事件。用笔圈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2. 任务二:小组合作,拟订标题
学生4人小组讨论,将梳理出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尝试为每一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方法引路】
教师提示拟题方法:谁+干什么;或直接概括事件核心(如:修改讲义)。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区分“在东京”和“在仙台”的不同事件,并聚焦“与藤野交往”的核心事件。
3. 全班交流,明确事件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全班补充、修正,最终师生共同提炼出核心事件并板书。
预设:
添改讲义 → (小标题:修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 (小标题:纠正血管图)
关心解剖实习 → (小标题:担心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 (小标题:询问裹脚)
其他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 (作者情感:愤懑、悲痛)
师总结:“回忆性散文”阅读,我们就是要这样,穿越时空,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一些人,读到一些事,进而感受个体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成长。所以,在阅读的时候,目光要聚焦写“写了哪些人”“发生什么事”,这样才会在“散文”中寻到“核心”的东西。
三、细微处见“伟大”——聚焦事件,品析形象
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医学教授,作者为何用“伟大”这个词来评价他?我们从刚才梳理的事件中找找答案。
任务一:深度品析(以“修改讲义”事件为例)
提问:“修改讲义”这件事,藤野先生是怎么做的?找出原文语句。(“从头到末……也都一一订正。”)
追问:“红笔”添改,“一直继续”,这些细节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板书: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深入追问:他为一个中国学生这样做,仅仅是因为负责吗?还有什么更可贵的精神?(板书:平等对待、没有民族偏见)
任务二:小组合作,迁移分析
各小组从另外三个事件(纠正血管图、担心实习、询问裹脚)中任选一件进行分析: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为什么让作者感到“伟大”?
预设:
纠正血管图:严格要求、科学求实(“实物是那么样的,我没法改换它”)。
担心实习:真诚关怀、无微不至(“担心怕我不肯解剖尸体”)。
询问裹脚:求真务实、善良恳切(“总要看一看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结“伟大”的含义:藤野先生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他超越国界的善良、公正、严谨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爱。这种人格魅力,在当时那个充满偏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伟大。
四、往事萦怀,情动于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梳理事件、拟订小标题,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藤野先生。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怀念。这就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事与情紧密相连。
布置作业:
必做:整理课堂上分析的藤野先生的四件小事及其体现的品质,完成表格。
事件(小标题) 藤野先生的言行 体现的品格
修改讲义 用红笔添改讲义,一直继续..... 严谨教学、一丝不苟、没有民族偏见
选做:文中除了写藤野先生,还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思考作者写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语言品味:聚焦“东京清国留学生”和“匿名信事件”等片段,通过品析反语、夸张等手法,感受鲁迅先生语言的讽刺意味与批判力量。
2. 主旨探究:结合“看电影事件”和拓展阅读《<呐喊>自序》节选,深入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感受其深沉爱国情怀与人格魅力。
3. 情感升华:在双重叙事视角中,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理解这种怀念与爱国之情的交织与共鸣。
【教学重点】
品味鲁迅的讽刺艺术;理解“弃医从文”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冷峻讽刺背后的愤懑与悲痛;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关怀与鲁迅的救国理想相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老师——藤野先生。他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学生回顾: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体现其严谨、无私、无民族偏见)。 设疑引入:然而,全文是否只写了藤野先生?还写了哪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学生答:清国留学生、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为什么要在怀念老师的文章里写这些?这些内容又体现了鲁迅怎样的语言风格和情感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品析语言,感受“嘲讽”
任务一:探寻鲁迅文字的“刀锋”——讽刺艺术赏析
1. 聚焦“东京清国留学生”(对应课后习题四)
指名朗读第1-3段。
小组讨论:鲁迅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和手法来描写这些“清国留学生”?你读后有什么感觉?
引导品析关键词句:
“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当何解?这里用来形容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反语,极具讽刺意味,表达强烈的厌恶与鄙夷)。
“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妙在何处?(夸张,讽刺他们不伦不类的丑态和庸俗心理)。
“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外表描写背后是何本质?(讽刺他们醉生梦死、不学无术、忘却国耻的麻木状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反语、夸张、比喻等手法,寥寥数笔,如漫画般画出了这群人的丑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冷峻批判。这种讽刺,源于他深沉的爱国之情。
2. 聚焦“匿名信事件”
提问:“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真的是作者的观点吗?(不是,这是谬论)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复述这个荒谬的观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是复述敌方言论以揭露其荒谬,内心充满愤懑和屈辱。“当然”一词,极具讽刺力量,尖锐地批判了当时日本青年普遍存在的民族优越感和偏见。)
(三)拓展对比,探究“选择”
任务二:从“医人”到“医心”——探寻鲁迅的人生转折
1. 析“看电影事件”
默读相关段落: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讨论:幻灯片上的画面和欢呼声,为何会深深刺痛“我”?(身为中国人,感到屈辱;同胞的麻木,更令人绝望。)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变化”指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远比身体上的病弱更为可怕。救国先救心,首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2.品味语言,体会怀念:
品读文章开头和结尾,体会作者写作时(二十年后)的情感。
预设: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师:回忆性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双重视角交叉叙事——(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即记录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感受,而后者记录当下视角重新解读过往感受。如《五猖会》中成年鲁迅对童年经历的文化反思。这样的双视角交叉叙事,兼具历史真实和思想深度。本文中透过“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现在的“我”的视角,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作者深远的影响。
3.拓展阅读《<呐喊>自序》节选
出示PPT节选内容(关键句):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师:请将《藤野先生》和《自序》中对这一转变的叙述联读,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两文结合,让我们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做出这一重大人生选择的心理动机和思想历程——源于极致的爱国情怀与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师: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无私、公正、无偏见)与鲁迅的救国理想(唤醒麻木的、被偏见歧视的国民)在精神上是高度共鸣的。藤野先生关心“我”的学业,而“我”最终选择了用笔去战斗,这何尝不是对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种美好祝愿的一种更宏大、更深刻的回应?因此,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包含着对一种崇高人格力量的致敬,这种力量激励着他在救国的道路上走下去。
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总结藤野先生的形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关怀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明确文章两条线索: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
总结回忆性散文特点:回忆往事(典型事件)+ 抒发情感(当时与现在)。
5. 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描写你的一位老师,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他(她)的特点,并写出你的感受。
注意事项:选材时,尝试多角度展示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写出感受,包括当时的感受和如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