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知
背
景
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作者简介
孟子
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作品简介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议论文文体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实用类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01论点
03论证
02论据
(拿什么来证明)
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和数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经典性著以及科学原理、定律、公理等。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过程和方法,纽带
(怎么证明)
(需要证明什么)
通
文
意
贰
朗读全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本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城。
外城。
围。
表转折,却。
句首发语词。
这。
这样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凭,靠。
巩固。
武器的锐利。
震摄。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韧,锋利。
粮食。
充足。
放弃。
离开。
文本翻译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动词,到。
通“叛”,背叛。
归顺,顺从。
所以。
不战则已。
极点。
文本翻译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要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锐利、锋利)
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一词多义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
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
动词:到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一词多义
细
探
究
叁
文本探究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本文列举了哪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来进行论证?
战争决胜因素:
孟子的观点:
文章的结论:
事例: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攻城失利一事 + 守城失利一事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胜
守方
败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地利
委而去之
败
胜
人和
不如
守城
攻方
守城失利一事
攻城失利一事
文本探究
2.说说你对“人和”“得道”的理解,体会孟子的政治主张。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施行仁政。
由战争胜负起笔,落笔到治理国家。
由战争需要人和,到治国需要仁政。
3.文中运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观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4.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排比句
对称句
顶真句
文本探究
④最后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
5.孟子怎样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格式】先(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然后……,接着……,
又……,最后……
①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然后用攻城失败的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③利用守城失败的事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文本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治国顺否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治国顺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巧
延
伸
肆
刘邦原本士寡粮稀,但他礼贤下士,得到韩信与张良,得到军心;入关之后,刘邦要求军队“财物无所求,妇女无所幸”,得到民心。
反观项羽,秦灭亡之后,他自称霸王,分封诸侯,违背人们要求统一的愿望;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失去民心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
拓展延伸
秦始皇统治时期,施行严刑峻法、征发繁重的徭役,导致人民苦不堪言。最终,秦朝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中迅速灭亡,体现“失道寡助”;
而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重视民生,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使得国家富强,周边国家纷纷前来朝贡,体现了“得道多助” 。
拓展延伸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民主,实行土地改革,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而国民党则继续反动统治,失去了民心。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拓展延伸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拓展延伸
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当
堂
练
肆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但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逃走,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阐述君子施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语句是:
(3)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 ,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
B.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C.故君子有不战 温故而知新
D.多助之至 亲戚畔之
A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规律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D
当堂训练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