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孟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__________、行__________;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孟子》是______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
轲
子舆
先王
儒
儒
论语
大学
中庸
仁政
战国
知识回顾
◎赤子 :刚出生的婴儿。《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下》:孩提之童。
◎始龀(chèn):六至七岁,孩子开始换牙的时候。
◎垂髫(tiáo) :八至九岁的孩子。
◎总角 :十三、十四岁的孩子。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及笄(jí) :女子十五岁。
◎丈夫 :男子二十岁之后。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即连横亲秦,为连横。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壹
通文意
富贵不能淫(yín)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全文
读出大丈夫的气概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
怎么,哪里。
你。
教导、训诲。
告诫。
同“汝”,你。
指丈夫。
准则,标准。
谨慎。
疏通文意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疏通文意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遵从。
居住。
住所。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疏通文意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
妾妇之道也( )
不得志,独行其道( )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戒
道
准则,原则
道路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与民由之( )
能够,可以
实现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正道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
一词多义
【富贵不能淫】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惑乱,迷惑”,即整句为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整句意思为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贫贱不移】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成语归纳
贰
细探究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立靶子,引出下文。
景春观点
立大丈夫标准
驳
立
妾妇之道
仁、礼、义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3.本文中景春与孟子争论的问题是什么?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
争论的问题:
孟子的观点:
孟子的观点:
何谓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4.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诵读体会句中蕴含的情感。
原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位高权重
情感:羡慕、崇拜。(岂不诚:反问否定强调;“一怒”“安居”对比突出。)
位高权重
功名显赫
叱咤风云
威震一时
大丈夫
研读文本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5.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是什么?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6.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研读文本
7.比较“妾妇之道”“ 公孙衍、张仪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
公孙衍、张仪之道:完全顺从君主的意志。
大丈夫之道:
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②无论得志与否,都能坚持原则。
③不为富贵、贫贱、武力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孟子是怎样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2.孟子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4.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孟子反驳的思路。
首先连用两个反问句,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
接着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顺从君主的意志,不能称为大丈夫。
然后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先破后立
层层深入
3.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研读文本
小组讨论
议论文
立论文
驳论文
研读文本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竖靶子
批靶子
摆观点
把别人观点说出来
反驳这种错误观点
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先破后立: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得出结论。
非大丈夫
妾妇之道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主旨
叁
巧延伸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的身上有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习近平: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拓展延伸
肆
当堂练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富贵不能淫》中,体现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句子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全文的中心句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4.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主张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在孟子看来,身居高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D.孟子认为公孙行、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