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08: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作者: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重点)
2.认识新闻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难点)
3.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激发爱国情感。(素养)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思想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在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试图通过加强长江防线来重整军备。然而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议,导致解放军于1949年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新闻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
结构上有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读一读
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
督战(   )  锐不可当(   )



kuì

dāng
解释词语
溃 退:         
风平浪静:
摧枯拉朽:             
溃败后退。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
我三十万大军
点明了
人物
南渡长江
点明了
事件及地点
事件的结局
点明了
胜利
如何拟新闻标题:
方法:提取关键信息
格式:“什么人+ 干什么”/“什么事或物+怎么样”
初读课文,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电头)
(导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
(主体)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特点:
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作用: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该导语有什么作用?
导语为正文第一句话。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摧枯拉朽
“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
(向南)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写敌方的有:
“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
“进击”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01
02
03
04
拓展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说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勾勒几笔,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拓展探究
2.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中带有感彩。找一找本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②本文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客观性是新闻消息的重要特征,既表现在内容的真实客观,也体现在报道的准确及时上,这则消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客观性?
导语、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各个要素明确突出,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既突出时效性,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时间之久与溃退之快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一种胜利者的自豪。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景物描写带有抒彩,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出人民解放军的乐观自信。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之快,抒发了作者兴奋的心情。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进击中。
“突破”“占领”“进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
表现: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