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08:56:43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唐诗五首
李 白
渡荆门送别
新课导入
同学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笔下险峻的蜀地山川,而当这位“诗仙”乘舟驶出蜀地,又会看见怎样的风景?
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随李白的舟楫漂向荆门山。此刻,他告别熟悉的蜀地云雾,初遇楚地的平野江流,少年的豪情与对故乡的眷恋在笔下翻涌。
让我们一同走进《渡荆门送别》,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里,感受诗人初闯天地的意气与乡愁交织的细腻心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李白“辞亲远游”的欣喜和思乡之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写作背景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渡荆门送别》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左右。李白早年生活于蜀地,此诗是他出蜀远游、乘舟经荆门山时所作。
当时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离开故乡踏上远游之路,面对壮阔山水,有感于人生境遇的转变,遂写下此诗,既抒发了对故乡的依恋,也展现了初出蜀地时的开阔胸襟与对未来的憧憬。
预习检查
荆( )门 仍怜( ) 送行舟( )
jīnɡ
lián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xíng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聆听《渡荆门送别》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
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将要前往楚国境内游历。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楚地。现在湖北一带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乘船远行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颔联写景。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句中“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颈联写景,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上句写夜景,是月夜俯视所见,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下句写白天,是白昼眺望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尾联抒情。“送”字直接点题,呼应首联,直抒胸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远游,暗含了送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喜爱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形容行程之远
仍然,依旧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以蜀地为故乡。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渡荆门送别》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说一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地点:荆门外,事由:到楚地游历。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颔联和颈联,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读这两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颔联和颈联,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读这两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尾联抒情作结,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请结合诗句说说尾联是如何抒发了感情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这首诗的题目中有“送别”二字,那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或亲人的诗吗?请说明理由。
不是。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所谓“送别”,是故乡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文章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课堂检测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理解默写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来从楚国游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歌《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有误,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A.首联的“荆门”和“楚国”分别点明了李白乘舟出蜀的行经地和目的地。
B.颔联描绘了浩荡的长江挣脱两岸的束缚,奔腾涌入辽阔原野的壮观景象。
C.颈联写明月的倒影和堆叠的云彩,用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水静岸阔的景色。
D.全诗意境辽阔,以奇伟形象表现了诗人倜傥不群的个性和对未来的迷茫。
D
课堂检测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赏析准确无误的是(   )。
A.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从荆门始发,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两岸地势从平原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重写动景,重在描写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故乡之思。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
【解析】A.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没有交待“时间”,“渡远荆门外”是经过“荆门”,不是始发;B.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由此分析,可知本项中“两岸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错误;颔联“山随平野尽”的地势是从“山地”到“平原”,“平原”一点点显露出来;C.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不是“拟人”手法,而是“比喻”。
D
课堂检测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这只是为了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C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描写
远景——平野 江流
近景——江月 云生
抒情:怜水送行舟
赞美壮丽河山
抒发思乡之情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