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第14课 唐诗五首
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在杭州,最出名的便是西湖了。
苏轼曾对着雨中的西湖感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称赞六月西湖里的荷花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下来我们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写西湖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诗人用词之精妙,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3、体会诗歌字里行间中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诗王”之称。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而为事而作”。代表长篇叙事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律 诗
整齐划一: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1
对仗工整:领联和颈联的上下句为对仗句
2
韵律和谐: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
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4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贾亭西( ) 早莺 ( ) 啄春泥( )
没马蹄( ) 行不足( ) 白沙堤( )
预习检查
jiǎ
yīnɡ
mò
zhuó
xínɡ
dī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聆听《钱塘湖春行》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zhuó
mò
dī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公亭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形容数量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从静到动,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归还未筑巢,体现初春的特点。“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的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繁多而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逐渐,慢慢地
想要
刚刚
淹没,盖住
颔联:写俯视所见西湖初春植物的情态。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乱”写出了花的繁多。“浅”写出了小草刚刚长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渐欲”“才能” 富有动态,写出了乱花、浅草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突出早春的景物特点。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足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湖东”点明行踪,呼应首联。“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西湖美景之中。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 结合具体内容,梳理作者行踪。
钱塘湖:点明出行地点。
春行:点明季节和事件。
行踪: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诗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画面?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水初涨,云脚低垂
早莺争树
新燕筑巢
乱花初放
浅草初生
宏观勾勒
动物
植物
动态
静态
仰视
俯视
细处描绘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诗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征: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渐开,浅草初生。
突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争暖树,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气象。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请从炼字和修饰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赏析】“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乍暖还寒,向阳树木不多,早莺争相抢夺的早春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
啄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的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行不行?试着说说为什么
不行。“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尾联哪个词直接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情感?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行不足”是因为早春的西湖美不胜收,总觉看不足,游赏不够说明诗人游兴未尽,表达了诗人西湖春行的喜悦和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四:三读悟“情”·感知诗歌情感
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清新自然。“最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2).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 。
(3).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 , 。
(4).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 , 。
(5).全诗最能体现“春行”这一主题的句子是: , 。
(6).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 ,
。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 ,
。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课堂检测
1.理解型默写。
课堂检测
2.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有误,结尾两句没有详写湖东的白沙堤的景色。
D
课堂检测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景色。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项“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景色”有误,应为: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百花初放,春草萌发的西湖早春的景色。
C
板书设计
所在: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
所见
水平云低
莺燕争春
花草渐盛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春意盎然
喜悦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无风时节“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符合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细读《渡荆门送别》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人思乡之情的抒发。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 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 (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律诗的格律要求比较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对仗方面,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或四联,一般是额联、颈联对仗。比如《野望》《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均为颔联和颈联对仗。每一对仗联要求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
押韵方面,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黄鹤楼》,二、四、六、八句“楼”“悠”“洲”“愁”押韵;而《使至塞上》则“边”“延”“天”“圆”“然”押韵。
(粘的规则,较为复杂,可不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初唐、盛唐时期,律诗尚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格律方面未必非常严格,可能有一些不合格律之处,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存在失粘的情形。又如《黄鹤楼》在平仄、对仗方面并不太严格。)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