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08:58:1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唐诗五首
王 维
使至塞上
新课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盛唐的西北边塞 —— 那里有大漠孤烟直插云霄,有长河落日熔铸地平线,更有一位诗人,正骑着瘦马行走在风沙之中。
他叫王维,本是朝堂上才华横溢的文臣,却因一场政治风波,被派往遥远的凉州慰问将士。这一路,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塞外,从簪缨华贵到风尘仆仆,他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他站在茫茫戈壁上,看到天地间那震撼人心的景象时,又会写下怎样的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份边塞的苍凉与壮美,去读懂一位诗人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与超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结合注释梳理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韵律美和节奏美。
2、学会联系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3、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能结合意象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名句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雄浑壮阔之美。
作者简介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王维(701年 —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代表作《山居秋暝》《相思》等,诗画结合,意境空灵,宋代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知识链接
诗歌派别
一、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
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诗歌派别
二、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
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出塞》
李益:《从军北征》
王之涣:《凉州词》
李颀:《古意》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诗歌派别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三、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
知识链接
诗歌派别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四、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
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征蓬( ) 汉塞( ) 候( )骑( )
都( )护 燕( )然

yān
péng
sài
hòu jì
任务一:积累·识记字词和文常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任务二:初读知“音”·读准韵律节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聆听《使至塞上》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
使至塞上
王 维

yān
pénɡ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慰问边关守军
首联叙事。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面的写景做铺垫。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颔联抒情。诗人即景设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唐代边关以点燃一道烽烟的方式报告边境平安,故称孤烟。烟,指烽烟。
指黄河
颈联写景,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个“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一个“孤”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写出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落日”又加上“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一“直” 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负责侦查、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 燕然。
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尾联叙事,交代了解到的边塞情况。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同时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刻石记功以返的典故,歌颂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也显示出使臣对边关战事的关心。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使至塞上》首联起笔从什么写起?有何作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为什么却以“蓬”“雁”自比?结合下面资料助读进行解读。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征蓬,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大雁,在古诗中常是羁旅与思乡的寄托。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该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如果说前两联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那么颈联则画风一转,描写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①“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②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无风时节“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符合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③“自然”之处还在于,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如果说前两联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那么颈联则画风一转,描写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战事胜利。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因前线大捷而欢心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情怀。
合作探究
任务三:二读解“义”·读懂诗文大意
整体把握全诗,你感觉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以行踪为线索,写诗人出使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其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文章主旨
本诗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展现沿途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 。
(2).王维以“蓬”“雁”自比,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3).《使至塞上》“ , ”两句描写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诗画合一。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漂泊无定的惆怅的语句是: , 。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课堂检测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
【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惆怅之情。
C.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圆”二字尤为传神。
D.尾联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献身精神的赞美。
D
【解析】D.有误,根据“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的骑士,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并没有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
课堂检测
4.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A
【解析】A项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叙事
出使边塞
抒情
蓬草自况
绘景
叙事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