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3同步作业-第4章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3同步作业-第4章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4 22: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第4章
第1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一、单选题
1.近年来基因工程的发展非常迅猛,下列不属于转基因成果的是( )
A.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B.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小鼠
C.耐储藏的番茄
D.能产生干扰素的工程菌
2.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优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提高粮食产量  ②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③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粮食售价  ④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 
⑤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A.只有一项正确 B.有两项正确
C.有四项正确 D.全部正确
3.硕果累累的转基因成果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关于转基因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B.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是有利无害的
C.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D.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营养更丰富,因此转基因食品会替代传统食品
4.转基因食品存在是否安全的争议,请用已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吃了转基因食品,则其中的基因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
B.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C.若食用转基因大米,就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D.抗除草剂植物生产的食品会导致人患癌症
5.转基因产品(GMO)标识是为了表明该产品是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的特殊标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规定对GMO采取强制定性标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检测产品中有无目的基因即可确认是否为GMO
B.GMO定性标识是为消费者提供知情权和选择权
C.市场上带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都应经过安全检测
D.转基因产品研究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造成基因污染
6.当面对日常生活中与转基因技术有关的话题时,我们需要理性地表明观点和参与讨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清晰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来讨论转基因技术的相关问题
B.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C.商家不应该利用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恐惧”的心理,把“非转基因”作为推销的噱头
D.转基因技术将不同生物的DNA进行转移和重组之后,就会创造出新物种
7.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大众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基于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影响
B.若转入甘蔗中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生产出来的甘蔗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C.转基因作物进入自然界可能提高有害生物耐受力
D.转基因食品的使用是否安全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
8.基因工程技术刚兴起的时候,都以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且必须在“负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的实验室里操作。这里“负压”的作用主要是(  )
A.防止重组基因的生物进入人体或逃逸到外界,从而对环境造成基因污染
B.提高微生物的基因突变频率
C.加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D.避免其他微生物对实验材料的污染
9.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90%。研究者利用PCR技术检测杂草中有无转基因成分,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空白实验是未加入DNA模板得到的电泳结果
B.推测棉田杂草6、7与抗虫棉的亲缘关系较近
结果说明校园杂草与棉花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转基因成分进入杂草体内可能会引发生态问题
10.“基因污染”是指基因工程作物中的转基因能通过花粉(风媒或虫媒)所进行的有性生殖过程扩散到其他同类作物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遗传上看,基因污染主要是基因重组引起的
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基因污染是一种不能增殖的污染,因此不需要特别关注
D.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作物的近亲生物中,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
二、多选题
1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往往引起人们争论的原因主要是( )
A.转移基因的功能往往未知
B.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随机
C.外源基因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其功能在新生物体内可能会发生改变
D.目前对基因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了解有限
12.美国科学家在研究生长在墨西哥某地的野玉米后发现,这种玉米含有包括苏云金芽孢杆菌抗虫毒蛋白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由此可见( )
A.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
B.转基因作物可对天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
C.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D.自然杂交过程实质是一个长期的转基因过程,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三、非选择题
13.(1)对微生物的基因改造是基因工程中研究最早、最广泛和取得实际应用成果最多的领域,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我国科学家将来自玉米的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可以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
(3)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方针:在研究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广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某种转基因食品而言,证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比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更难,原因是 。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自1984年第一例转基因鱼在我国诞生以来,科学家对转基因鱼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如转入生长激素(GH)基因的鱼生长速度快,饵料转化率高。但转基因鱼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需研究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及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我国科学家只将三倍体的转基因鱼投入自然系统。
(1)转基因鱼培育成功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人的GH是一个含有1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若将人的GH基因转入到鱼体内,则转基因鱼增加的脱氧核苷酸数至少是________个。
(3)转基因鱼通过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取得较高的特定生长率,以至于生长速度高于非转基因鱼,蛋白质转换效率也显著高于非转基因鱼。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基因鱼易于逃逸、扩散,因此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试分析引起生态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倍体鱼对控制过度繁殖是有效的,我国科学家最近培育成功的三倍体“湘云鲫”,其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保障生态安全性的方面分析只投放三倍体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在解决粮食需求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转基因技术存在种子公司转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问题,还存在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和种子等途径在种群之间漂移扩散从而带来的生态安全隐患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担忧的问题。科学家采用叶绿体转基因、“终结者”种子,试图解决上述问题。请回答:
(1)转基因技术能按照人们的愿望,赋予生物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转基因技术是在_________________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设计和施工,其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绿体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叶绿体基因组中,以实现改良叶绿体功能、创造新品种的目的。叶绿体转基因技术不能阻止外源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花粉”或“种子”)传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结者"种子技术是通过植入“终结者基因”,阻滞种子胚胎后期发育,最后得到成熟但不育的种子。“终结者”种子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转基因技术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但危害到了农民自行留种的权利,也不能消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
一、单选题
1.【答案】A【解析】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应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不属于转基因成果 A 正确;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小鼠,这属于动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B 错误;耐储藏的番茄超级细菌,是基因工程在植物方面的应用, C 错误;产生干扰素的工程菌,属于基因工程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D 错误。故选 A .
2.【答案】D【解析】部分转基因作物具有抗病、抗除草剂等特点,提高了粮食的产量,①正确;抗虫转基因作物能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粮食售价,②③正确;基因工程能定向改造植物,进而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④正确;外源生长激素基因能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等,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⑤正确。故选 D .
3.【答案】C【解析】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B错误;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同时也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C正确;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优缺点,转基因食品不会替代传统食品,D错误。
4.【答案】B【解析】 吃了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A错误;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B正确;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C错误;抗除草剂植物生产的食品不一定会导致人患癌症,D错误。
5.【答案】A【解析】检测产品中有无目的基因不可以确认是否为GMO,还需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是否翻译出蛋白质,此外,还需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A错误;GMO定性标识是为了表明该产品是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的特殊标识,为消费者提供知情权和选择权,B正确;市场上带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都应经过安全检测,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C正确;转基因产品研究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造成基因污染,防止基因污染的方法有很多,如科学家将来自玉米的α-淀粉酶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导入植物中,防止转基因花粉的传播,D正确。
6.【答案】D 【解析】解: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诋毁科学创新、造谣惑众,而是需要以完备的相关科学知识为基础,既清晰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A正确;在基因表达载体上,除了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外,还需要标记基因,故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时还需考虑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B正确;商家不应该利用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恐惧”的心理,把“非转基因”作为推销的噱头,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差异较大。将不同生物的DNA进行转移和重组一般只会引起某些性状发生改变,不会引起生殖隔离,可以创造出新品种,但一般不能产生新物种,D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人类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议集中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要有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思考,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约束,要有科学的舆论导向,A正确;虽然转入甘蔗中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但生产出来的甘蔗也存在安全性问题,B错误;转基因作物是以人类意志为目的设计出的一类作物,进入自然界可能提高有害生物耐受力,C正确;转基因食品的使用是否一定安全目前尚未有确凿的定论,所以是否安全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D正确。故选:B。
8.【答案】A 【解析】解析:由于"负压"(低于外界大气压)中气体只能从外界进入实验室,故可防止具有重组基因的生物进入人体或逃逸到外界,从而防止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或对环境造成基因污染, A 正确;负压环境不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B 错误;负压环境不会加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C 错误;负压环境只能防止实验室气体外泄,不能防止其他生物对实验材料的污染, D 错误。
9.【答案】C【解析】空白实验应该是未加入 DNA 模板得到的电泳结果,其作用是作为空白对照, A 项正确;与1、2对比可知,杂草6和7含有转基因成分,推测杂草6和7可能与抗虫棉的亲缘关系较近,获得了转基因特性, B 项正确;根据6和7含有转基因成分可知杂草6和7可能与抗虫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不能说明校园杂草与棉花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C 项错误;转基因成分进入杂草体内,可能导致杂草获得转基因特性,可能会引发生态问题, D 项正确。
10.【答案】C【解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A、基因污染是转基因技术引起的,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A 正确;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具有新的性状,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正确;C、基因污染指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内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和威胁,而且会随着生物的繁殖过程不断增殖,需要特别关注,C错误;D、基因污染是可以随着自然界中的生物扩散的,如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散落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 D 正确。故选C。
二、多选题
11.【答案】BCD【解析】转移的基因的功能往往是已知的,A错误;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因此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B正确;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其功能在新生物体内可能会发生改变,C正确;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得相当有限,D 正确,故选 BCD
12.【答案】AB【解析】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可通过花粉散落到它的近亲上,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A正确。转基因植物可能会与野生植物杂交,造成基因污染,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B正确。虽然转基因生物存在风险,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正确的做法是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C错误。自然杂交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而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即不同生物之间基因的交流,D错误。故选AB。
三、非选择题
13.【答案】(1)生理结构和遗传物质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环境因素敏感和容易进行遗传物质操作等
(2)a-淀粉酶基因可以阻断淀粉储藏使花粉失去活性
(3)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 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 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
(4)因为证明它不安全、只要找到它存在一种危害的证据就可以,要证明它安全,则需要把所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潜在的风险全部排除才可以,而这样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逻辑学上,证明某事物不存在是非常困难的。
【解析】本题为课本原文填空(1)课本101页。
(2)课本102页左下相关信息。
(3)课本104页。
(4)课本105页思维训练
14.【答案】(1)遗传物质都是DNA
(2)1146
(3)合成了大量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
(4)转基因鱼与同种野生鱼杂交,使野生鱼带有目的基因,具有生长优势,与其他物种竞争,使其捕食对象大量减少,引起生态危机
(5)转基因的二倍体个体加倍为四倍体个体,然后二倍体鱼与四倍体鱼杂交形成三倍体鱼 三倍体鱼不能繁殖,可以人工控制其养殖数量和范围,避免发生杂交,引起生态危机
【解析】(1)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基因拼接,把目的基因拼接到运载体上,实质上是DNA之间的连接。
(2)GH是含有1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由于蛋白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mRNA上的碱基数目及控制蛋白质合成的DNA上的碱基数目,三者的比值为1:3:6,所以转基因鱼增加的脱氧核苷酸数至少是1146个。
(3)该转基因鱼转入的是生长激索基因,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4)转基因鱼由于具有易于逃逸、扩散的特点,当这种鱼扩散到其他环境时,与其他种类的鱼杂交,被转入的基因就有可能转移到其他的鱼体内,造成基因污染同时,由于该种转基因鱼性情凶猛,使其捕食对象大量减少,与其他物种竞争时,优势明显,所以可能引起生态危机。
(5)三倍体鱼的培育过程是:转基因的二倍体个体加倍为四倍体个体,然后二倍体鱼与四倍体鱼杂交形成三倍体鱼,三倍体鱼由于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无法繁殖后代,因此不会造成生态危机。
15.【答案】(1)遗传特性(或性状) DN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种子 叶绿体属细胞质遗传(或母系遗传或位于细胞质中),可随卵细胞进入受精卵及种子中
(3)转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或外源基因通过种子扩散,带来生态安全隐患)
【解析】(1)转基因技术能按照人们的愿望,赋予生物新的性状,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转基因技术是在 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设计和施工,其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叶绿体属细胞质遗传(或母系遗传或位于细胞质中),可随卵细胞进入受精卵及种子中,叶绿体转基因技术不能阻止外源基因通过种子传播。
(3)“终结者”种子技术是通过植入“终结者基因”,阻滞种子胚胎后期发育,最后得到成熟但不育的种子,故就不能通过该种子扩散,避免了生态安全隐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