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与精神之光 能力提优B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B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C][D]9.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3.答:
4.答:
10.答:
11.1.答:
11.2.答:
11.3.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17.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与精神之光 能力提优B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8分)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
1.(2分)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wǎn( )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
2.(2分)解剖( )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yì yánɡ ( )的声调对我说道。
3.(2分)日本报纸上很chì zé( )他的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2分)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慰( )安他的谎话。
二、【任务驱动型试题】(共5题;共10分)
5.(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1937年,美国作家艾德加 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问世,立即轰动世界。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三作家》等。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一则新闻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6.(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清雪劳动,同学们大部分全都参加了。
B.冬季的松花江是美丽的季节。
C.通过这次读书会,使很多同学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D.这次班会,讨论并通过了班委会人员名单。
7.(2分)【热点素材】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联合国难民署称,俄乌军事冲突发生后,有10万乌克兰人不得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园。
B.白杨树不仅树干十分结实,能够建造房屋,而且它高大挺拔。
C.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D.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队以15枚奖牌完美收官,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8.(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居里夫妇能够集中精力用将近四年的时间提取镭,实在难能可贵。我们也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____,执着一点,方能水滴石穿。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____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待树上开花结果,____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____总有人能享用到。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A.目不斜视 灌溉 也许 但 B.心无旁骛 浇灌 也许 但
C.心无旁骛 灌溉 因为 所以 D.目不斜视 浇灌 因为 所以
9.(2分)【热点素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B.谷爱凌36天得了6个冠军,在同龄人中真可谓鹤立鸡群。
C.当敌人冲进大厅时,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D.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班会课上,他诚惶诚恐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观看电影《长津湖》的体会。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8分)
10.(8分)【情境化试题】比较下列材料和课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这些研究资料认为《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的哪些细节是“失真的”。
[材料一]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谈到他在弘文学院学习之后来仙台的经过时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来仙台的1904年(明治37年),还没有“日暮里”车站。
——[日本]大村泉《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解泽春译
[材料二]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可是,与鲁迅同期,有个叫施霖的学生入第二高等学校……施霖与鲁迅同是浙江省人,同年到日本留学,同是弘文学院学生,又同年到达仙台,同住在“田中力屋方”共度入学前那段紧张的日子,后来又同住过宫川宅,还在一起拍摄过纪念照片。
——曹禧修《鲁迅与语文教学》
[材料三]
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但是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过这张幻灯片,因为1965年在东北大学医学部细菌学教室里发现的一套十五枚日俄战争时期的幻灯底片(原版),却唯独没有发现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这一张……这就是说,鲁迅或许并不是在教室里看到了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而是在《河北新报》或《东北新闻》等日本报刊上看到了类似的新闻报道,从而利用小说创作手法把它们嫁接到课堂的幻灯片中。
——曹禧修《鲁迅与语文教学》
四、【任务驱动型试题】(共1题;共9分)
11.(9分)海河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走进科学,感受奋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玛丽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顶住各种压力,战胜各种诱惑,历经1 350个日夜的拼搏,炼了8 000公斤的矿渣,于1902年4月,终于提炼出了1克镭。居里夫人说:“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雷娜于1935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二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升空。从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立项伊始,30万人接力奋斗了26年,梦想终于实现,“北斗”星耀全球。
材料三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纪录。“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有与“嫦娥五号”共成长的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也有初出茅庐的“95后”……虽然岗位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都属于“追月亮的人”。
(1)(3分)一名同学为居里夫人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及对居里夫人的了解补出下联。
上联:天道酬勤,荣膺夫妻母女三诺奖
下联:
(2)(3分)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3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五、【情境化试题】(共2题;共6分)
阅读课文《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12.(3分)说说选文中画线句“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的表达特色。
13.(3分)结合体裁特点,说说末段加入传主居里夫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7月3日早晨,居里夫人还能最后一次用颤动的手拿温度表,看出表上的度数减低了——临终前永远有的现象。她快乐地笑了。艾芙告诉她这是痊愈的迹象,她现在一定快要复原了。她望着敞开的窗户,怀着动人的求生欲望,怀着希望,对着太阳和岿然不动的群山说:“治好我的不是药,而是清新的空气和地方的高度……”
临终的时候,她发出一些可怜的痛苦呻吟和一些迷惘的、惊讶的叹息:“我再不能说明我的意思了……我感到恍惚……”她没有说到任何活着的人的名字。她没有叫她的大女儿(伊雷娜已经在前一天同她的丈夫到了桑塞罗谋),没有叫艾芙,也没有叫她的近亲。在她那非凡的头脑里,只浮动着关于她的工作的种种大小挂虑,她断续说着:“各章的分段,都应该是一样的……我一直在想这个出版物……”
她注视一个茶杯,想用一把茶匙在里面搅动,但是这似乎不是茶匙,而是一把药刀——一种精巧的实验用具。
“这是用镭做的,还是用钍做的?”
她已经离开人类去和她心爱的“东西”在一起了,她已经把她的一生献给它们,从此将永远与它们在一起。
后来她只是再说了几句不清楚的话;医生来给她注射,她忽然对他发出一个表示疲倦的微弱喊声:“我不要。我希望别打搅我。”
她临终的时刻,显示了一个只在表面上软弱的人的力量和可怕的抵抗,显示了藏在渐渐冷却的身体里面的强壮的心,它仍在跳动,不疲倦,不让步。比埃尔·卢依大夫和艾芙每人拉着她一只冰冷的手;还有十六个小时,生命和虚无都不收这个妇人。①到了黎明,阳光已经把群山染成玫瑰色,并且开始在极明净的天空运行,灿烂的晨光充满了这间屋子,照着床上瘦削的脸颊和无表情的灰色眼睛。死亡已经使她的眼睛定住,她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科学还须对这个遗体宣布它的判断。那些与已知的恶性贫血不同的异常症状和几次验血,指出了真正的罪人:镭。
…………
居里夫人躲开了这些悲哀,躲开了这些激动和尊崇;她躺在桑塞罗谋的床上休息。科学家和忠诚的人——她的同类,一直在这所房子里保护她,不许生人进去看她,扰乱她的安息。没有好奇的人知道她去世后显得多么优美。她穿着白衣服,白发梳向后面,露出她那极大的额部。她的面容平和、庄严而且勇敢,像一个武士;那时候,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的人。
②她那双粗糙的、结了老茧的和坚硬的手,被镭严重灼伤,它们一向的痉挛已经消失;它们伸在被单上,僵直,一动不动。
这是一双做了那么多工作的手。
(选自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有删改)
14.(3分)请给这篇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5.(3分)细心阅读传记中居里夫人临终前仅有的几句话,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居里夫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6.(3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品析文中标注的句子。(任选一句即可)
、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7.(50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总会有那么几位师长的鼓励影响了你,触动过你。清写一段抒情文字,对那位鼓励过你的师长表达感恩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宛;jì
2.pōu;抑扬
3.斥责;xùn
4.悽然;wèi
【解析】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1.题目要求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wǎn“对应的是汉字“宛“,意为美好、仿佛。在这里用来形容辫子盘得平整,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美丽。“发髻“ 的“髻“读音为 “jì“,是古代中国妇女将头发挽结于头顶的发式。
故答案为: 宛;jì
2.题目要求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解剖“ 的 “剖“ 读音为“pōu“,指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yì yánɡ“ 对应的是汉字 "抑扬",意为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也指控制声音的高低变化。
故答案为: pōu;抑扬
3.题目要求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chì zé “对应的是词语“斥责“,意为严厉地责备。“不逊“的“逊“ 读音为“xùn“,意为不恭敬、没有礼貌。
故答案为: 斥责;xùn
4.题目要求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qī rán“对应的是词语“凄然“,意为凄凉悲伤的样子。“慰“字的读音为“wèi“,意为安抚、安慰。在这里指为了安慰对方而说的谎话。
故答案为: 悽然;wèi
5.【答案】B
【解析】B:《三作家》,错误。《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一,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答案】D
【解析】A “大部分”和“全”矛盾,删去一个即可。
B 搭配不当,“松花江”是地点不是季节,句子改为松花江的冬季是美丽的季节。
C “通过......使”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者“使”即可。
D 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7.【答案】D
【解析】A.否定不当,应在“不得”后加“不”;
B.语序不当,应是“不仅高大挺拔,而且它的树干十分结实,能够建造房屋”;
C.成分残缺,应删去“随着”或“使”;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答案】B
【解析】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形容做事专一用心无旁骛。
目不斜视,眼睛不偷看旁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喻义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浇灌,浇水灌溉。给光阴这棵美丽的树浇水用浇灌。
结合语境可知三四空是指转折关系,用“也许......但”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9.【答案】D
【解析】 A.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B.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C.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 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D.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害怕不安的样子。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0.【答案】研究资料认为失真的情节:①鲁迅回忆从东京到仙台的路上有个叫”日喜里”的驿站;②鲁迅回忆他到仙台时当地还没有其他中国学生;③鲁迅回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到过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
【解析】[材料一]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谈到他在弘文学院学习之后来仙台的经过时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来仙台的1904年(明治37年),还没有“日暮里”车站。“日暮里”车站是失真的。
[材料二]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可是,与鲁迅同期,有个叫施霖的学生入第二高等学校……施霖与鲁迅同是浙江省人,同年到日本留学,同是弘文学院学生,又同年到达仙台,同住在“田中力屋方”共度入学前那段紧张的日子,后来又同住过宫川宅,还在一起拍摄过纪念照片。到仙台时当地还没有其他中国学生是失真的。
[材料三]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但是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过这张幻灯片,因为1965年在东北大学医学部细菌学教室里发现的一套十五枚日俄战争时期的幻灯底片(原版),却唯独没有发现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这一张……这就是说,鲁迅或许并不是在教室里看到了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而是在《河北新报》或《东北新闻》等日本报刊上看到了类似的新闻报道,从而利用小说创作手法把它们嫁接到课堂的幻灯片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到过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是失真的。
故答案为:研究资料认为失真的情节:①鲁迅回忆从东京到仙台的路上有个叫”日喜里”的驿站;②鲁迅回忆他到仙台时当地还没有其他中国学生;③鲁迅回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到过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到鲁迅回忆细节“失真的”的句子,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11.【答案】(1)厚德载物,勇攀物理化学两高峰
(2)中国在全球组网卫星和探月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每一项科技的成功都是靠若干年的研究钻研取得的。
(3)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怕吃苦,甘于忍受寂寞等。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依据对联的要求,从居里夫人获得的成就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厚德载物,勇攀物理化学两高峰
⑵本题考查材料探究。依据两则材料,围绕取得科学成就需要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答。
故答案为: 中国在全球组网卫星和探月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每一项科技的成功都是靠若干年的研究钻研取得的。
⑶ 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根据材料一中居里夫妇二人在夜深人静时到实验室里,沉醉于他们的科学发现,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喜爱;材料二的奖金分配,可以看出他们对金钱的淡漠;从材料三“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也表现了他们对事业的喜爱与金钱的漠视,“我一 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则表现出居里夫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尚的品质,所以他们才得以成功,这也正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故答案为: 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怕吃苦,甘于忍受寂寞等。
⑴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⑵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⑶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答案】12.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工作条件之艰苦、工作内容之繁重,表现了居里夫人的能干、坚强与坚持。
13.用传主的话更能体现他们工作的艰苦,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解析】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⑵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其基本作用为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与内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解答时还要结合引用的内容与语段的关系做出解释。
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是比喻修辞,将居里夫人比作“工厂”,表明居里夫人独自一人完成大部分工作,工作内容之繁重,表现了居里夫人的能干、坚强与坚持。
故答案为: 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工作条件之艰苦、工作内容之繁重,表现了居里夫人的能干、坚强与坚持。
1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末段加入传主居里夫人的话,更能体现他们工作的艰苦,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故答案为: 用传主的话更能体现他们工作的艰苦,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答案】14.示例一:平静的告别。因为居里夫人在离开人世之时始终很平静,让人更加不舍与怀念。
示例二:镭的开始与结束。镭的发现从居里夫人开始,居里夫人的去世,也意味居里夫人对镭的研究的结束。
15.①我读到了一个对生命充满热情、感恩与希望的居里夫人:她在那样的病痛中,只要稍有好转便感谢大自然的馈赠。②我读到了一个一心专注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她在意识模糊的状况下,挂在嘴边的,甚至于看在眼里的都是“镭”。③我读到了一个把一生奉献给人类科学事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居里夫人:她留恋生命,却为了“镭”的科研事业而勇往直前,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6.第①句品析示例: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以黎明的阳光、明净的天空、灿烂的晨光为背景,使居里夫人死亡的时刻显得神圣庄严,这是对居里夫人为人类所做贡献的最高赞美。第②句品析示例:特写镜头式的描写,用“粗糙”“坚硬”“严重灼伤”“痉挛”等词语,写出作者对长期承受痛苦的居里夫人的深切同情;“僵直”“一动不动”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离去的无限悲痛。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4.文中详细描述了居里夫人在临终前的状态,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而是不断提及出版物的章节分段等问题,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令人动容。因此,标题应既简洁明了,又能够准确传达出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示例一:平静的告别。因为居里夫人在离开人世之时始终很平静,让人更加不舍与怀念。
示例二:镭的开始与结束。镭的发现从居里夫人开始,居里夫人的去世,也意味居里夫人对镭的研究的结束。
15.在传记中,居里夫人临终前的几句简短话语,深刻地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貌。首先,她对于自己的病情和生命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当她感到自己即将离世时,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或绝望,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个事实。这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与淡定,体现了她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和冷静。其次,居里夫人在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她的工作。她提到“各章的分段,都应该是一样的……我一直在想这个出版物……”,这些话语透露出她对科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心系科研,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再者,居里夫人还表现出了对科学实验的敏感和专注。她注视茶杯时,误将茶匙视为药刀,这种错觉反映了她长期沉浸在科学实验中的思维习惯。她甚至询问茶匙是否是镭或钍做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她对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专注。最后,当医生准备给她注射药物时,她发出了“我不要。我希望别打搅我。”的微弱喊声。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她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更体现了她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和执着。她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继续她的科学研究。故答案为:①我读到了一个对生命充满热情、感恩与希望的居里夫人:她在那样的病痛中,只要稍有好转便感谢大自然的馈赠。②我读到了一个一心专注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她在意识模糊的状况下,挂在嘴边的,甚至于看在眼里的都是“镭”。③我读到了一个把一生奉献给人类科学事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居里夫人:她留恋生命,却为了“镭”的科研事业而勇往直前,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6.①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状态的对比,营造了一种深刻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氛围。首先,黎明时分的自然景象被描绘得异常美丽和宁静:群山被阳光染成玫瑰色,天空明净而清澈,晨光灿烂地洒满整个屋子。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也象征着一种新生和希望的力量。然而,与这美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里夫人床上那瘦削的脸颊和无表情的灰色眼睛。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居里夫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现实,她的面容消瘦,眼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显得那么无力和脆弱。这种对比手法,既突出了居里夫人身体的衰弱和生命的消逝,又通过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她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此外,这句话还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色彩。晨光虽然灿烂,却无法照亮居里夫人那双无表情的灰色眼睛,这暗示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能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进入了一种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她的内心或许已经与那些她热爱的科学事业、与那些她为之奋斗的理想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脱生死、物我两忘的境界。②“粗糙的、结了老茧的和坚硬的手”直接展现了居里夫人在科研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这些特征是她长年累月与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打交道留下的痕迹,是她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的见证。“被镭严重灼伤”进一步强调了居里夫人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和牺牲。镭是一种具有强烈放射性的元素,居里夫人在没有充分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研究,这无疑是对她身体健康的巨大威胁。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她科研工作的危险性,也凸显了她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一向的痉挛已经消失;它们伸在被单上,僵直,一动不动。”这句话通过对比居里夫人手部从前的痉挛状态到临终时的僵直不动,暗示了她生命的终结。痉挛的消失,或许是因为她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量,也或许是因为她终于得到了解脱,不再受病痛的折磨。而手部“伸在被单上,僵直,一动不动”则是对她生命消逝的直接描绘,充满了悲凉与肃穆。整句话不仅是对居里夫人手部状态的客观描述,更是对她一生奉献精神的颂扬。那双被镭灼伤的手,是她为科学事业付出的最好证明;而那僵直不动的姿态,则象征着她虽然离世,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故答案为:第①句品析示例: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以黎明的阳光、明净的天空、灿烂的晨光为背景,使居里夫人死亡的时刻显得神圣庄严,这是对居里夫人为人类所做贡献的最高赞美。第②句品析示例:特写镜头式的描写,用“粗糙”“坚硬”“严重灼伤”“痉挛”等词语,写出作者对长期承受痛苦的居里夫人的深切同情;“僵直”“一动不动”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离去的无限悲痛。
17.【答案】示例:您用火一般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我们跟随您,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您不是演员,却能让我们跟着您喜怒哀乐:您不是歌唱家,却能让知识叮咚作响;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感谢老师带领我前进,感谢艺师传授我知识,感谢老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老师,所有的感谢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我会牢记您对我的教诲,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解析】依据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对那位鼓励过你的师长表达感恩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如:示例:您用火一般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我们跟随您,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您不是演员,却能让我们跟着您喜怒哀乐:您不是歌唱家,却能让知识叮咚作响;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感谢老师带领我前进,感谢艺师传授我知识,感谢老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老师,所有的感谢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我会牢记您对我的教诲,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构清晰,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